2022年9月5日
疫情下,人對網絡和電子用品的依賴大增,已很難想像沒有屏幕的日子如何渡過。然而長期依賴數碼產品,可能對心情造成影響,讓人產生焦慮、抑鬱的感覺,也可影響睡眠質素,造成視力或其他健康問題。近年一些人開始鼓吹進行「數碼排毒」,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減少或完全不接觸數碼產品,讓人更專注於真實的生活和人際交流,不少研究都表示,這行動可以為情緒帶來正面變化。
Netflix的法國爆笑劇集《網絡斷捨離》(Off the Hook)正以「數碼排毒」為題,講述兩表姊妹蕾雅(Lea)和瑪儂(Manon)決心以這行動改變自己的人生,連帶整家人的生活都變得天翻地覆。也讓人思考,究竟人能否真正脫離網絡?
數碼產品已經變成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人們很依賴網絡與其他人保持連結,社交媒體也是很多人建立身份認同的重要場所。不少外國專家曾研究這類產品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一篇2020年在《臨床神經科學對話》(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期刊發表的文章指出,頻繁使用電子產品可能與注意力缺陷症狀加重、情緒和社會智力受損、網絡成癮、社會孤立、大腦發育受損、睡眠中斷等有關。
在生理上,已有不少研究證明大量使用社交媒體和數碼設備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例如睡覺之前用手機會影響睡眠質素,阻礙大腦和身體休息和更新的時間。長時間看小屏幕更可導致頭痛和視力衰退,減少運動和戶外活動的時間。
在心理方面,無論是社交媒體的主動或被動使用者,都可能因此產生負面影響。被動使用者是指那些較少展露自己,只是觀看他人帖文的用家,長期追看那些被濾鏡、修圖、擺拍改造過的生活影像,容易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活產生自卑和不滿足的情緒,激起嫉妒和怨恨。尤其當所有人都呈現生活最閃亮、正面、健康快樂的瞬間,他們容易把這當成世界生活的常態,而與自己日常單調的生活作比較,降低自尊心,引發焦慮情緒,卻又如上癮般,不斷窺探別人的生活,加深自己的成見。
萬惡之首
而主動使用社交媒體的人,是指那些持續發布視頻、圖片、評論或帖子的用家。網友對他們的喜愛有時是雙刃劍,讓他們感到滿足,同時卻被其操控,不知不覺間他們會被like的數目牽着走,做人們喜歡看的事情來尋求關注,而忘了這些行為是否自己喜歡。為了展現自己過着讓人羨慕、充滿樂趣的生活,他們甚至會造假,導致自我懷疑和自我厭惡。而網絡欺凌更會大大影響人們的情緒,甚至引致被欺凌者出現嚴重情緒問題,最後自殺。
蕾雅(Tiphaine Daviot飾)和瑪儂(Manon Azem飾)都是過度沉迷網絡的用家,瑪儂是一個很想在巴黎闖出名堂的歌手,薄有名氣,但在經理人操控下,她做了很多違心的事情,只為追求更多like,一次上台表演,她更被迫套上一個假屁股,以性感裝束上台,但觀眾似乎反應不大,經理人直接要她跳下台吸引注意,結果她跳下台卻沒有人願意接住她,連帶假屁股也飛脫在頭上,成為網民笑柄。
至於蕾雅是一名酒店從業員,原本她過着寫意的生活,到處工作和遊歷,但因為男友而留在巴黎,相戀7年卻分手收場。感情破裂之後,她死心不息以各種方法包括登入前男友網絡賬號、用其他賬戶追蹤前男友Instagram等,藉此知道其動態及按讚對象,甚至暗中透過前男友的行車攝錄鏡頭監測其一舉一動,前度發現後憤而將蕾雅的賬號封鎖,更改個人密碼。她竟然直接走上對方公司大吵大鬧,要求他回心轉意,最後前男友向其提告,她才意識到事態嚴重。
兩個表姊妹共同落難,認為數碼產品是萬惡之首,一次喝醉後把電話、電腦等通通砸爛,醒來雖後悔不已,卻發現沒有通知和訊息的生活原來如此美好,決定許下30天不碰電子產品的承諾。在這期間,她們與任何人都不能即時聯絡,想找她們的人只能打電話到她們樓下的雜貨店(固網電話),給店主加根留下口訊,待她們回家才會回覆。要約她們見面,就如九十年代那樣,提前說好幾點哪裏等,不能隨便改動,她們甚至買了手錶和鬧鐘提醒自己。沒有網絡的日子,雖然讓兩人很不習慣,卻沒有想像的難熬。
《網絡斷捨離》的導演及編劇是新晉女導演Marie Jardillier,她對於搞笑點拿捏十分準確,全套6集劇情節奏明快,人物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往往是笑料來源。
蕾雅和瑪儂決定數碼排毒後,一家人瞬間被感染,蕾雅媽媽早已經不滿丈夫沉迷打機,決定展開互相摧毀對方珍貴東西的世紀大戰。有時老人家網絡成癮的程度,不亞於年輕人。
蕾雅的外甥亦因為從網絡抄功課和打機,所有電子產品都被父母沒收,他在堂上聽過老師介紹社交網絡偷取了用家資訊販賣後,順勢推出「#我們不是笨蛋」行動,要所有人都陪他一起戒除電子產品,誰料真的激起千層浪。蕾雅的哥哥幾經艱辛通過醫學博士考試,邀請一家人一同慶祝,誰料每個人都因為聽不明白他的研究,只顧看手機,完全不放他在眼內,讓他大發雷霆,聚會最終告吹。
低階手機
而失去了網絡的蕾雅和瑪儂,被迫參與一個前女軍人搞的「數碼排毒營」,同樣是笑料百出。參加這個營的往往是深度網絡成癮的人,有網紅小女孩做什麼都以拍成影片為目標,努力裝開朗活潑,卻漸漸與真實生活脫節,成為網絡滋養出來的尋求關注怪物;有專門試用產品在網上發表評論的男子,現實生活中無論什麼都要打分才覺得舒暢。
他們進入一個如邪教氛圍的屋子中,裏面布滿各種陷阱,例如會無端響起手機鈴聲,只要他們下意識掏衣袋找電話,就會立刻被電擊,並被關在什麼也沒有的房間半小時,好好思己過。
從這些網絡癮君子,蕾雅和瑪儂發現自己不想成為他們的同類,決心改寫自己的人生,與真實的人面對面交流,尋找自己的真正夢想而專注其上,努力實踐。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充滿法式幽默,這套6集短劇,不禁讓人反思,究竟網絡改寫了我們的人生多少?而我們是否仍繼續被動地操控?
其實當一件事消耗大量精力、限制了每天的行為,並干擾到工作、學業或人際關係,就是時候要減少相關行為了。
完全切斷電子用品根本沒有可能,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減少不良的習慣,例如當察覺自己焦慮地頻繁看電話,壓力巨大,可以先設定每天看電話的頻率,例如一小時只看一次,或設立一些禁止用電話的區域,例如飯廳、睡房或廁所。或者設置鬧鐘提醒自己暫時離開屏幕,去散步或吃東西。
如果想更徹底一點,甚至可以刪除那些讓你感到持續焦慮的手機程式。例如控制不住自己頻頻打開Facebook的應用程式,你可以把它刪除,想看時才用網頁版觀看,雖然不方便,卻可讓自己有短暫停下和思考的時間,決定要繼續看還是暫停。或者是索性換一個只能用有限程式的低階手機。
不少研究均表示,數碼產品或社交媒體排毒可以促進情緒健康,但今天大部分事情都依賴網絡進行,如果將一切砍斷,似乎是極端的逃避方式。關鍵是一個人如何維持平衡,如果覺得生活因網絡而失控,不妨試試進行網絡斷捨離,或者可以重拾對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圖片提供:Netflix/Marie Genin
撰文:張綺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崇敬山嶽 動人頌饌 極品級東瀛六味 |
上一篇: | 再談鼻敏感(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