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1日

劉思廷醫生 醫道講健康

聖母醫院展開重建 增加住院及門診服務量

屹立黃大仙逾六十載的聖母醫院,正密鑼緊鼓進行重建工程。

根據政府規劃署推算,黃大仙區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預計會由2021年的88300人,顯著增加約38%至2029年的121800人。

為紓緩區內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服務需求,聖母醫院重建計劃尤其着重加強普通科及專科門診的服務量、老人科外展服務,以及針對慢性病患的醫療設施和支援。

重建後的聖母醫院,門診部診症室將由現時的33間增至55間;普通科門診的每年服務量預計可由12萬人次增加至14萬人次;專科門診的每年服務量更預計可由6.7萬人次增至14.2萬人次。此外,醫院病床數目亦將由現時的236張增加85%至437張,當中包括16張血液透析病床。

發揮互補作用

聖母醫院重建後會主力提供日間醫療服務和非急症住院服務,並聯同啟德發展區的新急症醫院、香港佛教醫院及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組成一個服務網絡,為黃大仙區居民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

在原址進行醫院重建工程有一定難度,既要盡量減低對醫療服務的影響,亦要確保工程按照計劃進度進行,故醫院已實施一系列措施,以減低工程對病人的影響。除普通科及專科門診會於重建期間維持服務外,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專職醫療部門已遷入門診大樓,在重建期間如常運作,而心臟中心及電子診斷部亦會繼續於門診大樓提供服務。

此外,在九龍中聯網各醫院發揮互補作用下,聖母醫院順利在5月中至下旬的短短兩星期內,將醫院的住院和部分臨床服務調遷至聯網內的其他醫院,以騰空東翼及北翼大樓進行拆卸工程。約七成的住院病床,包括內科及老人科、紓緩治療科、外科等,已調遷至鄰近的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及香港佛教醫院,病人能盡量「原區就醫」。餘下約三成外科、內科及老人科等住院病床,則會調遷至伊利沙伯醫院和九龍醫院。

繼續聆聽意見

手術服務會調遷至香港佛教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而內窺鏡服務則會調遷至香港佛教醫院和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為減低對其他醫院的影響,聖母醫院的醫療團隊會「人跟服務走」,按照所屬部門的調遷計劃,調往其他醫院繼續提供服務。

我們會繼續聆聽各持份者的寶貴意見,推動醫院重建工程切合社區未來所需。我們亦會繼續透過不同的社區溝通渠道,包括在醫院張貼告示、適時向區議會及地區人士滙報工程進度、派發醫院重建通訊、透過醫院熱線解答社區查詢等,讓公眾更了解聖母醫院的重建計劃。

撰文: 劉思廷醫生_聖母醫院行政總監

 

[信健康] 聖母醫院重建加強服務,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