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5日
1959年電影《賓虛》(Ben-Hur)中,主角流放後被編置到羅馬海軍一艘戰船上任槳手。鏡頭中見到船艙內有百多個與他一般的囚犯,分兩邊定位,皆扣上腳鐐,三個一排地並肩坐着。每人掌握一條巨大的船槳,槳往艙邊的洞口伸出去,達至水中。整體就像在扒龍舟,只不過戰船既闊且大,非龍舟之纖細輕盈可比。內艙前方,面對所有槳手,有一位擊鼓者;隨着他的鼓聲,所有船槳一起一落地划動,令船得以前進。
正如扒龍舟一樣,全部船槳須起落一致:那就得靠鼓聲的指揮。未真正與敵船較量之前,先來一個操練。只見軍隊統帥發號施令。開首時他說battle speed(交戰速度),鼓聲趨向急促;之後是attack speed(進攻速度),節奏加劇;再而是ramming speed(撞擊速度)。至此,擊鼓手動作更頻密,一下一下擂打不停,船同時加速進發。槳手們疲於奔命;在旁的士兵揮鞭驅逼,不少人累得頹下來。
這樣子的組合行為,必須要有一個具規律和秩序的凝聚趨動,才能有效地集中發揮力量。在這方面,非得有鼓聲不為功。槳手的動作也須有事前足夠訓練才能夠全體配合一致。我有一位朋友是扒龍舟比賽中的擊鼓高手,由他帶領的船隊經常名列前茅。他告訴我一個取勝的心得,說用上了有奇效。
他這個竅門,施展方法十分簡單,說出來更是顯淺明白,像是理所當然。操練的時候,他要求每一個槳手,跟循每一下鼓聲、將手上的船槳插進水中、用力划下去的同時,口中使力「嘿」地大喊一聲。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經過這樣一喊,使出來的力度可以加強。原理就正如搬運工人的慣技。他們用力之際往往加一聲「起!」的助語,那真的能夠加重勁度,幫助自己把重物提升起來。其次,所有槳手一起大聲喊,可以將「聽」鼓聲轉變成為一種合「唱」,令節奏更準更劃一,於是集中後的力量更大。
我聽了之後對他說,其實尚有第三個好處,可能他還未得知。那是源自一個叫「同步一致」(synchronization)的科學理論。舉一個例。音樂廳中,當台上的演奏完結,開始時只有零落的掌聲;但不旋踵,全場都加入鼓掌。那是因為在一個系統內,各個部分從最先的各自活動,可以進展至互相影響,到最後會趨向一致行動。這個「同步一致」的現象,是科學學術研究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