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8日
中國人的所謂「陰陽」,最基本意思是指「對立」。在這基礎原則上,任何對立狀況都可以藉「陰陽」來表達。換言之,中國人以「陰陽」一詞作統稱,用來涵括了所有其他的對立字組,例如「男女」、「前後」、「寒熱」。
昨天提及中醫學中的概念「陰虛陽亢」,世界衞生組織(WHO)發表的一份中英對照「醫學詞彙」把它譯作Yin Deficiency(陰缺乏)Yang Hyperactivity(陽極度活躍)。無疑,「虛」的字面解釋可以是「缺乏」;「亢」則可以是「活躍」。但這樣子譯過來,尚未足以令人理解整句話。說得好聽,那是「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得不好聽則是「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再難聽一點是「不知道那個在說的人,本身是否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或者說,「虛」與「亢」屬形容詞,不容易具體描述,正如「甜酸苦辣」,大家可以感受到,但「啞巴吃湯圓」,只能「心中有數」。那麼,不妨取另一個名詞「三焦」為例。「三焦」是什麼?
根據《素問》:「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何謂「決瀆」?先說「瀆」。這個字解作水道,用於例如「溝瀆」,也可以指通往大海的河道。古時的字典《爾雅》解釋:「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至於「決」,則是「疏通」之意;良性的「決」是「排放」,惡性時則是「崩潰」。
為何是「三」?因為分作上焦、中焦、下焦三者。根據《靈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上焦位於橫膈膜以上。該處水份(血氣及體液)的宣發,如霧氣般散布洋溢全身。中焦位於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包括脾胃等;其消化功能運作時令食物中的養分液化,再而流動。《說文解字》:「漚,久漬也。」「漚」這個字的意思是「在水中長時間的浸泡」。下焦位於肚臍以下,其中大體上都是一些「瀆」(水道),也就是,用於「將廢物排出體外」的器官組織。
《難經》中坦率地說三焦「有名而無形」。上文所述者已是最具體的描寫,將其位置性質功能帶到一個可以大致上理解的層面。不過,請看《類經》:「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請問,要怎樣程度,才算「氣治」、「脈絡通」?以「醫」而言,總得有辦法好好地跟循「三焦」的道理,替人體做調理治病的工作。也就是,設立一套能捉摸的機制(縱然不是將一個能「觸摸」的身體組織辨認出來)。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