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
中醫診病的方法是「望聞問切」,先是「診」,之後「斷」;前者是求知,後者是結論。所謂「望」,乃是觀察氣色、五官與神態;「聞」,診聽聲息;「問」,詢問症狀;「切」,則是把摸脈象。具體上,望是憑視覺去看,例如看病人的眼睛是否黑白分明,舌上有沒有苔等;聞是用耳去聽及用鼻去嗅,聽的範圍超逾言語說話,身體發出的聲音全都留意,嗅的東西也包括各種氣味,連分泌物和排泄物也不放過;問是更進一步了解,問病人,也問家人,前因後果、內外感覺,都要知道;至於切,牽涉到接觸,把脈乃是最主要和基本的,醫生施行按、觸、敲、打的方法,憑感覺作推測。
西醫也有看舌頭、聽胸腹、問病情、數脈搏之道,但手法與取向並不一樣。除了一般的「檢測」(Inspection),西醫尚有「聽診」(Auscultation)、「觸診」(Palpation)、「叩診」(Percussion)這些具體的手法。「聽診」是試圖聽取病人身體內的聲音,以作診斷的根據,最常應用的地方是呼吸系統,也可以遍及腸胃及循環系統。「觸診」是醫生用手按於病人身體的外方,憑肢體接觸去感覺體內某些身體器官,確認物體的大小、形狀、位置、堅硬度等,以判斷是否有異常情況。「叩診」的「叩」是指敲打,方法是以敲擊身體表面之道,以理解底層的結構,一般用於評估胸腔或腹腔內的狀況。
此外,西醫尚有很多採取「客觀資料」的方法和工具,後者在診症方面提供不少幫助;這是西方醫術佔優的地方之一。例如「望聞問切」中的「聞」,中醫靠自己耳朵直接去聽,西醫可以求助於聽筒。在「望」的方面,西醫能用到的工具更多。例如探熱針;憑它測量而得的熱度,雖然來自局部:口腔、腋下或肛門,但都可以作為整個身軀的「代表」數據。這類數據可以反映確切及更廣泛的症狀以至實況。這方面西醫的做法乾淨利落,毫不含糊;中醫的一套則晦暗多了。中醫醫術指定的手段純粹是人為的推算,其中不無主觀的衡量。換言之,以診症醫生個人的感受和經驗為準繩。
中醫的「望聞問切」,主要能看到的只是病人的表徵。若將範圍擴大,也只能涉及一些「副產品」,例如排泄物、分泌物;另一方面,全靠個人計量。西醫則不須一一親身涉獵,因有儀器之助,亦有前人定下每一方面的「標準」數據。探測之後,拿所得之數字及資訊去比對印證,按圖索驥可也。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