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月18日

顧小培 康和健

保身立命

我在《信報》此專欄大放厥詞,是從2003年11月,香港「沙士」SARS疫症剛剛稍告一段落之時開始的,不經不覺已逾18年。在第一篇中,我給自己定下兩個標準:「不故作深奧、不妄言。」我不是醫生,沒有資格治病。但經過多年在藥廠做研究工作後,從涉獵到的不少學術報告之中,若有所得,於是想給讀者提供一些「補健」的資訊,作為學術上的「點心」。

傳統觀念只有「保健」,從來少人談「補健」。前者是「保障健康」,例如中學時,學校有「保健」計劃:學生每人月付10元,學校提供醫療服務,不另收費,保障他的健康。後者乃「補充健康」之意,源自「補健食品」(Dietary Supplement);換言之,在日常進食(diet)之外,作補充(supplement)之舉。

事實上,「保」、「補」兩字各有所指。「保」是指「養護、守衞、不使受損」;在上述「學校保健」中,也有「承擔、負責」之義。至於「補」,說的是「將破裂、破損的地方修好」,如「女媧補天」;也有「將缺少添足,以助裨益」的意思。

在這專欄起先的一段時間中,我曾十分着重「補健」一詞以代「保健」之說,因為「保」的涵義過泛;若想令身體得益,須有明確「補」的方向和方法。說起來,「保」與「補」之間,也模模糊糊顯示出一些中醫和西醫兩者不同的取向。借用一個常用(可能屬「濫用」)的說法,中醫做的是醫人的工作,西醫則只是醫病而已。中醫的醫道注目於身體整體的「和」,着意於為其「養護、守衞、不使受損」。中醫認為如果身體有病,乃是「違和」,需針對其「渾然一體」的情況去治理,是為「保」。西醫卻為每一個病另闢蹊徑,查究它獨特的成因和過程,致力於「將破裂、破損的地方修好」,可以形容為「補」。

多年來有不少讀者就我的看法提出意見,並每每以他們自身的狀況與我商榷。經過反覆的諮諏互動討論,我漸漸不堅持「補健」作為一般護理身體的「取態」,而更偏向整體的「保健」;但我須立即急急澄清,這裏的所謂「取態」,乃是指廣泛的方針。換言之,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有「保」(養護、守衞、不使受損)之責,那是恒常的,日復一日地,不可忽視的。但若是有恙,甚至是悉心為自己不至於抱恙,那麼,服用有其專門效用的「藥物」和「補健食品」,仍是不可或缺的不二法門。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