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4日
避諱始於周朝。秦漢統一天下後,繼承了避諱制度。唐、宋至清,一朝比一朝嚴厲。《公羊傳》記載了:「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尊者,指皇帝;親者指父母、祖先;誰是賢者,由皇帝定奪,通常指孔子、孟子。
漢高祖名劉邦,所有書的「邦」字一律改為「國」字。《論語.微子》篇記載,人問柳下惠為何遭罷免三次?柳下惠答:「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辦事正直,在任何地方做官,怎會不三次遭罷免呢?為了保住官職而放棄操守,辦事不正直,在家鄉亦可,何須離開父母呢?柳下惠之說合不合邏輯,本文不論。為避劉邦諱,改成「何必去父母之國」。由此可見,避諱是為了彰顯在位者的權力,連《論語》也敵不過皇帝。
漢文帝名劉恆。為了避諱,所有恆字都要改。恆與常意思相若,故多用常代替恆。嫦娥本名姮娥,改為嫦娥。趙子龍本來叫恆山趙子龍,改為常山趙子龍。有些更改,日後可恢復原字。有些用慣了,懶得更改,如嫦娥和常山趙子龍,乃至後人只知更改後的名字,反而忘記了本名。
1973年,在長沙發現了馬王堆漢墓。墓中藏了當時的老子《道德經》,今稱為《帛書老子》甲乙本。此手抄本成書約在公元前206至195年,而漢文帝劉恆於公元前180至157年才在位,故《帛書老子》毋須避諱,仍有恆字。《帛書老子》的編排,老子的《德經》是上卷,《道經》才是下卷。今本《道德經》倒過來,先《道經》後《德經》。
今本《道德經》開首第一章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書老子》卻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為了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將恆改為常,流傳至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邯鄲整容 |
上一篇: | NBA常規賽戰果(前者主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