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6日

顧小培 康和健

引喻言義

古今中外,不論思想也好,語言文字也好,每每都有用上「比喻」作解釋。換言之,將兩種相似的事物互相比較,以「形象化」的手法作描述或思考,令意欲表達或亟想理解之物,能夠更具體,更生動,更易於明瞭。我們中國《詩經》的敍意技巧,可以直截了當地化作三個字,是為「賦、比、興」;其中的「比」正屬上述這種伎倆。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照道理,作比較之時,應是拿原來已經存有的東西作藍本,以供闡述後來才出現之事物。我們可以說:「這孩子生得與他爹一模一樣。」很少會反過來說:「你看他那副德性,活像他的兒子。」

同樣道理,我們拿來用作比較的東西,應是先前已有的,用以描述後來之物。例子有如樹木。樹是自古早已天生可見的。我們利用樹的部分為比喻,引伸說「這個家族繁衍興旺,好比是一株大樹般開枝散葉」。若倒過來說:「你看這棵樹生得枝葉茂盛,正如新界某姓的宗祠那般兒孫滿堂」,可會是不倫不類。

不過,上文所說的「先」與「後」,不一定是憑時間絕對性的「早」與「遲」作計算,往往可以是以「先入為主」作定奪。例如現今年輕人自幼接觸電腦,對於電腦的性能十分熟悉,可能更甚於他們對人腦操作的理解。所以,在解釋大腦的生理時,不妨套用電腦通用的名詞。

大腦是身體中整個神經系統的「硬件」之一,至於腦神經的操作,則屬箇中的「程式」。硬件中有皮層(cerebral cortex),又稱為「大腦灰質」。那是包裹在大腦外側的一些皮狀組織。但它並不是像皮膚般鋪陳開來,而是有規律地摺疊在一起。向內凹陷部分是為「溝」;向外凸出的則是「腦回」。若將一個成年人大腦皺褶的皮層平鋪伸展開來,面積差不多可以去到一張麻將桌子那麼大。

大腦的操作有賴其中的「突觸」(Synapse)。那是腦中各「神經元」彼此之間、或神經元與身體中其他組織(例如肌肉細胞、腺體等)之間,用以傳遞和接收訊息的連接點。其中用以交收的是「觸鬚」。傳遞訊息的觸鬚叫「軸突」;接收訊息的觸鬚叫「樹突」。在交收過程中,形成突觸的軸突和樹突間有一點點距離,並不「搭上」。具體的連繫並非依賴觸鬚的直接黏貼,而是憑兩者之間的一些化學分泌物及/或電流的活動,其中有既定的「程式」,稍縱即逝,點到即止。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