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2日
中英劇團於創團40周年之時,選擇將著名英國小說《傲慢與偏見》改編搬上葵青劇院的舞台。陳鈞潤在2017年患病期間撰寫劇本,並由來自威爾斯的薛卓朗擔任導演。整個創作組合都與「中英」文化融合有關,煞是有趣。
中文劇名採用小說於十九世紀初問世時的原名First Impressions而成《初見》,既展現了簡潔有力的中文合成詞, 亦顯示創作團隊有意與《傲》小說作出區別。誠然,要將原著小說轉化成兩個半小時的舞台演出,劇本必須是改編而非翻譯。編劇保留了小說的基本架構和脈絡,白家大宅的二女兒家慧(陳琳欣飾)與富豪紳士江達之(黃慶堯飾)的愛情主線為軸,社會階級分歧與女性爭取自主婚姻為緯。劇本減去一些不太重要的角色,着力展現白家的倫理關係,以及香家中產家庭與上流社會的鴻溝。
劇本的結構明確清晰,但在有限篇幅下,原著對男女主角倔強個性的細膩描寫,以至二人逐步發展的愛情關係,在現時的舞台事件內並不彰顯,也許會令原著小說迷失望。然而,編劇將時代和人物改編至五十年代的香港,跑馬地與半山成為階級象徵,角色形象與情操皆為另一種創作取向,全劇的藝術形象亦能隨之確立。
編劇推崇本土文化
編劇對華洋雜處的香港社會,有一種獨特微妙的主觀意念,透過筆下的人物和語言,並藉着大量通俗粵語和歇後語,以具體意象直指文化衝突和融合的議題。
江達之代表着殖民地社會並不重視香港原有的中華文化;白家慧卻從藝術、飲食等生活閒事,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層意義。白家慧一再以仙鳳鳴劇團的戲寶《帝女花》為說明例子,導演亦安排兩位戲曲演員於劇情上演唱《香夭》,雖然只是幾分鐘的過場展演,但亦能達到劇中所述題旨。
布景設計何存德除了善用葵青劇院電動舞台,將大型布景靈活變動,更將舞台頂部和兩側的黑布幕配合收縮,讓觀眾猶如置身電影院,觀賞着闊銀幕的懷舊粵語電影。導演薛卓朗並沒有刻意要求演員以強烈形體來建立角色形象。演員之間真切互動,並於每幕的末段靜止凝結,處處營造優雅格調而展現輕鬆和幽默語境。
導演在多個分場安排了角色配合劇情演唱,國語、英語歌曲互相穿插,亦讓演出節奏和氣氛流動明快。演員配搭方面,幾位早期中英劇團演員周偉強、孫惠芳和莫蒨茹,配合着新一代演員同台演出,不論對劇團抑或《初見》的製作,都能產生牡丹綠葉和藝術傳承的意義。
陳鈞潤以往在《信報》撰寫「文藝經」,以及他翻譯或改編的多齣經典舞台戲劇,都為讀者和觀眾遺下珍貴的香港文化資產。如今他已「火燒旗杆:長嘆(炭)」,遺作《初見》則是「太監騎馬:冇得頂」,鬼才編劇令人永遠懷念。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春季養生 安神菊花 |
上一篇: | 坐巴士.一腳踢 貼地樂壇新人王林家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