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3日
筆者曾經聽過3個與學校做善事有關的真人真事,3個個案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大家都在為「慈善」而「跑數」。
個案1︰同學賣獎券為了「跑數」,請父母長輩購買整本獎券。
個案2︰家長發現一次學校籌款,同學大多捐100元以上,自己只出20元正。為挽回孩子尊嚴,在新一次籌款豪花200大元。
個案3︰為重視籌款,學校特設龍虎榜,每日在教師電郵發布,提醒各班主任自己班的業績。班主任為免成為隊尾,盡力游說同學「為慈善盡一分力」。
不知由何時開始,學校賣獎券及籌款漸漸成為班別、家長以至老師之間的競賽。到底做善事對大家而言是為了什麼?而學生又學到什麼?
籌款活動本身是一個機會,讓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體驗慈善活動,好好反思對學生的得着。我們為何行善?
用之社會理財道理
捐款是作為公民回饋社會最直接的方法。我們經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既然學生未有定期收入,我們就應教導學生先投入服務社會。待學生他日收入穩定時,便會明白「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道理。例如支持食物銀行,或資助貧窮國家小孩。
但時日久了,形式重於本意。部分人把捐款的心意都轉移到面子、任務甚至勝負之上。說實在,抱着錯誤的觀念參與一年一次的賣旗、賣獎券及學校籌款,能否培養同學回饋社會的價值觀,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筆者認為,要孩子明白捐款的真正意義,就得由理財教育做起。一般人學習理財,目標都是「錢搵錢」或為退休買個「保障」。然而,真正的理財之道,應當與社會福祉連結。我們所得的收入,除了靠自身努力外,社會大眾亦有付出過。例如若非納稅人的付出,令我們有書讀。我們亦難在普及教育下學業有成,靠「自己」的努力掙錢維生。
中國人常說「身教勝於言教」,其實在學理上(特別是慈善)得到研究支持。Kashif(2015)在一個有關參與慈善活動的研究發現,有心不代表會做善事。相反,如果曾有做善事的經驗,就會鼓勵一個人持續做,就像捐血一樣。所以學校及家長真的有必要,自小透過參與慈善活動,既出錢又出力,灌輸學生「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道理。說穿了,我們要培養的,是一班既會賺錢、用錢,又會關心社會的理財達人。而非只顧自身利益,終日計算面子的「自私鬼」。
作者為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講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教導孩子做正確的事 |
上一篇: | 懂聽懂說的人工智能 如何改善人類的學習及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