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日
首先有一個幾乎中美雙方都是共識的觀點:中美回不去過去的蜜月期,那麼將來到底是怎樣一回事?中美戰略競爭會否演變成戰爭?中國固然不想與美國爆發戰爭,從而嚴重打亂甚至停滯了中國的民族復興大業,但一個巴掌打不響,這問題同樣取決於美國。美國方面,筆者看法認為,美國社會未能對與中國關係取得共識,「中國是敵派」和「中國非敵派」先後發表聯署簽名公開信,表達各自立場。
是敵與非敵
先是「中國非敵派」,7月3日,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卜睿哲與前AIT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等100 位亞洲專家發表公開信,警告美國「視中國為敵」政策有害美國與全球利益。這封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公開信以「中國不是敵人」(China is not an enemy)為題,呼籲總統和國會重新思考中國政策。信件由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系教授傅泰林(M. Taylor Fravel)、美國前駐北京大使芮效儉(J. Stapleton Roy)、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史文(Michael D. Swaine)、哈佛榮譽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前美國國務院代理亞太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等5人執筆,其餘95人都是學界、外交政策、軍方和企業界成員。信中認為中國儘管充滿挑戰性,但不是冥頑不靈的敵人,美國的零和遊戲思維只會反過來刺激中國不得不走向全面對抗。
然後是「中國是敵派」,7月18日,前美軍太平洋艦隊情報主管James E. Fanell上校執筆撰寫一封給總統的公開信,宣稱「中國從來都不是一個和平的政權」,以及「在過去的40年裏,美國奉行與中國接觸的開放政策,極大造成了美國國家安全的不斷削弱。不能允許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呼籲總統認真考慮制定全盤戰略遏制中國。有趣的是,這封公開信也得到了130名來自權威智庫、前情報人員、前軍方人員和大學政治學教授等份量十足的人聯署支持!
如果仔細分析這兩派人員的構成,會發現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中國非敵派」內的知華人員比較多,也就是說,多數聯署者都對中國不陌生,甚至是中國通,要麼曾經駐留中國,要麼與中國有商業業務來往。而「中國是敵派」則少有知華人員,更多是來自軍情部門和大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哪種觀點會更具影響力呢?下回分解。
作者為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