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4月4日

顧小培 康和健

矛盾的共存

現今物理學的研究早已跨越了「原子」的階段。尚是不算很久之前,大眾公認世界上的所有,全是由原子(atom)所組成;而atom這個字,乃是源自希臘語,解作「不可切分的」。用上了這個字,因為人人都以為原子屬物質最「基本」的單位。之後,科學家發現,原子中的原子核,竟是由一些更細小的粒子(particle)所構成。及至二十世紀末期,粒子才算是最基本,其中包括質子、中子、電子、光子和多種介子。但因為我們對它們內部結構尚未知悉,所以至今未能斷言其中還有沒有「更基本」的粒子。隨着物理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物質構成的認知會逐漸深入。因此基本粒子的定義,將來可能有更新的變化。

在探索各粒子性質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某些粒子是與另一些粒子配對的。他們稱後者為「反粒子」(antiparticle)。粒子與反粒子放在一起,既可以產生對沖的效果,也會有可能因而釋放出其他能量較低的正反粒子。從這個理論延伸出來的,尚有「反物質」(antimatter)之概念。

昨天談「地道」。地何來道?那是外力造成的。譬如天下雨,雨水往下流。高處氣溫低,水結成冰;待天氣暖了溶化成的水也往下流。流水之力,在地上闢出一條凹槽,成為河道。人在地上走,累積踐踏之功則形成路道。所以說,路在腳下:向前踏出去,可以把一條路開拓出來。以上所述,皆見於地面;尚有我們肉眼見不到、處於地底中的大千世界。在地底鑽洞,造成地下道,達致「通」的效果。這些,都是從地的本質形態發展出來的,彰顯者,乃是地的物性之一。

然則在大自然中,道路與通道都不屬地的功能,反而我們或者可以借用「粒子物理學」的類似概念,說那些是「地」中的「反物質」作用而成。正如老子說:「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世間事物之所以能發揮作用,不單單是基於物體的存在,也有賴另一些「不存在物體」之功。轂是古時車輪中設置的木架子,埏埴是製造陶器時採用的濕泥。這些東西屬「存有」的部分。車輪與陶器之中,尚故意設置了空間。那些卻屬「不存有」的部分,故可說屬「無」。是「有」與「無」的結合,形成了功用。「地道」之所以成「道」,正是基於土地中形成的空間。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草本對症 尋醫不問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