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
人類在十九世紀末發現了病毒,隨即便有一些個案,顯示某些癌症病人在感染病毒後,病情得以緩解,例如有些血癌病人在感染流感後,病情變輕了。不過,這些緩解一般維持甚短,大概還不到一兩個月的時間。
由於當時化療尚未出現,電療也只是剛問世不久,在治療癌症上,特別是對於那些不能光靠手術的情況,醫護人員可用的武器非常有限,所以對於以上的發現人們依然非常雀躍,而相關的臨床研究也就此展開。
剛開始時,人們將被感染者的體液直接輸往癌症病人身上企圖製造感染。不過,病毒往往會被病人的免疫系統捕獲,而不能對腫瘤產生任何效果,甚至有些病人因敵不過感染而致命。這種研究方法,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匪夷所思,但在當時來說卻是為末期病人提供了一線生機。
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得益於各種研究方法的發展,人們開始可以在實驗室的環境中培植病毒。所以在這段期間內,人們進行了多項以病毒治癌的研究,當中包括乙肝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可惜,由於研究結果參差,而且監管當局也對這些有致病能力的病毒深具戒心,所以到了七八十年代,抗癌病毒的發展便幾乎停頓下來。
幸而到了九十年代,因為基因工程技術上的突破,令整個研究領域重新活躍起來。科學界開始按照對癌症與日俱增的認識來改造病毒,例如把它們的致病能力減低,而且只會感染某種腫瘤病毒等。
經過百年研究,全球第一個抗癌病毒終在2005年於中國獲批上市。這個藥物是由一種腺病毒改造而來,用來治療頭頸癌。到了2015年,美國也批准了一種從疱疹病毒改造成的藥物,用來治療黑色素瘤。由於這些病毒在感染癌細胞後會把它們溶解,所以被稱為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其實除了溶解外,溶瘤病毒還有其他招數來對付癌細胞,詳情留待下文再談。
作者為資深科研製藥人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水銀是怎樣進入體內? |
上一篇: | 針藥助懷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