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扶霞(Fuchsia Dunlop)作為一個牛津長大劍橋畢業的典型英倫女,在書中描述她在九十年代四川大學的留學生活,這樣寫:「我的意大利室友好像花了很多時間打麻將,丹麥同學則每天就在公園閒逛。」「至於我,第一個月還努力想做個本分刻苦的學生,總是自我鞭策……但我發現自己愈來愈不在乎獎學金和所謂的事業了。」看到這裏我實在忍俊不禁,腦中勾勒出的是成都閒適愜意的生活是怎樣將一個勤奮的留學生最後變成一個穿梭在蒼蠅館子後廚學藝的女孩。
巴蜀的溫柔鄉令人失去壯志但也成全了一個精通中餐烹飪的美食作家。在而後的近20年,成都的老饕與餐飲界大小廚師都知道有一個英國女士被四川的花椒與辣椒所迷醉,扶霞由四川菜開始嘗遍了中國的鄉間與城市的美味,也由此洞悉中國的社會階層、中國人的生活、性格、歡樂與失落。
當扶霞打算去成都留學時就決心在中國成為一個無所不吃的人,但在香港過境之前她就被皮蛋的色彩和味道所震懾,而在成都她經歷了毛肚鴨腸的麻辣火鍋的洗禮,和她的同學流連在大學附近的壩上露天餐廳,每日被冰啤酒毛豆擔擔麵所誘惑,直到她能像當地人一樣從容地啃着兔腦殼,她擁抱了異鄉的食物,同時也被這座城市的熱情居民所接納,他們指引帶領她走向那些街頭巷尾的餐館腹地,令她觸摸到中國人最為真實的人間煙火,那烈火烹油下的喜怒哀樂。為什麼吃,怎樣吃,那些由食物造就的國民性,那繁複的味覺和龐雜的烹飪程式,那與盛饗區別的還有甘肅鄉下友人家的食物的素樸,與成都的溫柔氣候區別開來的空曠與灰暗,還有中國人對饑饉的惶恐記憶,她在悉心搜集的菜譜裏也記下了西北餃子這樣質樸簡單的食物,那作為鄉下普通人家的春節的必備,也是扶霞把異鄉當成故鄉後的一抹鄉愁。
尋找最好花椒
扶霞曾去四川漢源尋找過最好的花椒,她追根溯源不是為了帶走而是要品嘗麻味的最純粹最本味,那也是她在香港在北京吃上一頓公寓暗藏的私房菜,或是點上一碗大腸滷煮的初衷,她接觸得原味愈真,對這個國家了解得也就愈深,這和她20幾歲到中國做地區文化學術研究的路看上去相去甚遠,但又殊途同歸,通過味蕾的遍嘗,勾畫出一個完整的中國記憶。
扶霞在研究中國飲食20年後寫下《魚翅與花椒》、《魚米之鄉:中國江南菜》、《川菜食譜》等多部作品,獲得有「美食界奧斯卡大獎」之稱的The James Beard Awards的寫作大獎。當她回到牛津父母家的後花園,摘下一些青菜蒸熟吃的時候,看到一條溫潤透亮的菜青蟲,她那遍嘗中國鄉野的舌頭,毫不猶豫地將小蟲捲進口腔品嘗下去,憶起香港的那枚挑戰她勇氣的皮蛋,和隨之20年的美食冒險,扶霞認為食物將她的胃直到舉止,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中國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四川康巴 傳統藏族文化 |
上一篇: | 錢敏華為樂團領航 中樂飄飄處處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