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4日
早前連續幾天假期,收拾舊居,處理了一大批書。這些書從小說文史,天文曆法,到實用知識,遊記雜文,包羅萬有。整個書架,儼然圖書館的閱讀角。
手中的舊書,有不少是遊記和旅行指南。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迷戀埃及、敦煌和西藏。每次在書店看見,會買一大堆回家。當中,有不少是香港著名旅遊家,在九十年代單人匹馬的冒險故事。那個時候,沒有互聯網,沒有智能電話,沒有Google Map;靠口耳相傳的交通時間表,又或親身搜尋的景點資訊。記得,我在21年前到埃及土耳其和希臘,跟着這些書上的資訊,曾經歷五花八門的難題。巴士改道了,車站搬家了,甚至連交通時間表也是錯的。人在彼邦,眼前盡是洪荒,電話駁不通,地圖通通沒用,只能手口並用,又畫圖又指天篤地,使盡渾身解數,問完全不懂外語的當地人,如何前往投宿地。回到香港,一大群旅人聚首,明知旅遊書上資料過時,卻從未大鑼大鼓把對方痛罵或追究;反而會圖文並茂寫信給出版社在下年再版時更新。那個年代,彷彿所有人的「耐性」都比現在好,不會亂發脾氣。
到底,是當時大家的素養好,還是現代生活迫使大家不再包容?資訊爆炸,交通指南,手到拿來。面對彈指可達的景點圖像影片,親臨其境之前,我們再不用在腦海無限次想像。或許,正因如此,能夠最快最準確到達目的地,便成為我們的旅行目標。愈走愈快的步伐,令都市人零容忍。願我們能放慢節奏,細味旅人隨筆,一步一腳印,天地任我行,滋養內心。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