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4日
星期日收到某傳媒友人來電,花了45分鐘向我大吐苦水。他是言簡意賅之人,會耗費如此多時間陳明,可知其委屈深刻。
他父親急症送了入醫院,其主診醫生和護士關懷備至,他甚感滿意。然而,到出院之日,他放工匆匆忙忙跑去醫院接老父,誰知,醫生剛好有急症,不能到病房簽紙。於是,病房護士約他翌日10時再來。到翌晨,他把公司會議改到下午,到達醫院時,病房護士甲說醫生未到,要稍等。他等了好一陣子,再進病房,今次迎上的是護士乙。護士乙劈頭一句:「未是探病時間,你為什麼進來?」他呆住,說:「是你們叫我來病房接父親出院……」護士乙並沒聽他說完,便叫他出去再等。朋友心裏驟然升起怒意,和她爭辯起來。等到一位年輕醫生出現,朋友以為萬事俱備,卻發現當中欠缺了主診醫生早前答應會寫的私營磁力共振檢查轉介信。他問醫生,可否在電腦看看病歷,醫生反問:「為什麼?」雖然後來的確發現,主診醫生已經在早一天準備好轉介信,但朋友卻無法釋懷。
如此聽來,好像又是醫院太忙,人手不足的原因,引發衝突。然而,我個人認為,重要的反而是溝通技巧。這裏所指的溝通,不是老生常談的尋常相處。皆因,無論照顧者還是被照顧者,在醫院都處於一個張力極大的心理狀態:病人或家屬非常擔心,而醫護照料又要高度專注。我們需要的是,跡近「調解」的專用技巧,當中包括語言運用,尋求共同利益,避免衝突等等。對症下藥,才能令紛擾降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悲秋的宋玉 |
上一篇: | 飲酒愛滋有關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