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2月21日

余十八 訪談錄

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 住所天台是英軍瞭望台

沙頭角禁區的地標新樓街,在1930年代興建,是典型的「廣州式騎樓」,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可是隨着年代久遠及人口老化,這一排共22幢的漂亮建築物,慢慢在夕陽之下變得黯然失色,有些更是殘破不堪。

李以強不是原居民,他在2012年搬入沙頭角,本來經營生態旅遊公司的他,轉行做地產經紀,目的是「接觸更多居民」。公司拍烏蠅,他投身另一愛好,就是發掘沙頭角的老故事,因此發現住所天台曾是英軍的瞭望台。他更在古老的新樓街租用一個樓上舖,開辦沙頭角故事館——雖然他在當地有物業又做地產,但他指開故事館不是為爭取什麼權益,而是希望保育沙頭角。

李以強在2012年中搬入沙頭角,此前他在油塘居住。

他過去常帶團到沙頭角附近的郊野觀光,因而認識沙頭角村長,對方某日告訴他當地有舊樓出售。他看樓後深深愛上這兒偌大遼闊的環境,於是賣出原先物業,傾盡所有先後在沙頭角買入一個連天台的唐樓住宅及一間地舖,作為退休後安享晚年之用。兩個物業都不能做按揭,要一炮過付全費。

他改行開地產公司,縱使交投很少,例如「今年已有半年沒有生意做」,但他把地舖一半出租給別人,另外自己的地產公司則預留部分位置做琴室出租或做微型補習社——這樣,他有穩定租金收入,是時候發展自己的興趣了。

蕭條街道

由他擔任館長的沙頭角故事館最近竣工,位置在新樓街其中一個樓上舖。

這條街曾經是沙頭角最繁華的街道,雖然已被評級為歷史建築物,但沒有很多業主願意維修。以他的單位為例,收樓狀態是:「數十年沒維修過,只能用『爛溶溶』來形容。」他跟業主僅簽訂一年生約一年死約,但他已自行花逾10萬元做裝修,連冷氣機也是他安裝的。實用呎數約1500呎,租金只是數千元。居民悠閒過活,裝修師傅也慢慢動工,「樓梯板早兩個月才弄好,水電師傅在外面請人,費用更昂貴。」

按理,新樓街業主可向政府申請資金維修,最高是200萬元。但由於修畢後要「作合理程度的」開放,因此申請的業主並不算多。「不少其實已經是危樓,丟空多時。」他道。

他這個單位,地下原本是錶舖,門口十分懷舊的「上海春蕾錶」廣告箱仍未拆卸,現時則是重門深鎖。事實上22幢樓只有二三間舖仍在經營,其中一間是茶餐廳。既然是故事館,館內必然要展出文物,他於是四出搜羅,暫時有下列戰利品,包括:春蕾錶錶盒及鋼錶帶,是他的業主送他的。可惜他沒有春蕾錶,惟有上網自行尋寶,竟然找到一隻回來;一支客家掃把,客家人門口總會放一把崗松樹枝掃把,他在自住的唐樓看到後,就用一支新掃把跟鄰居交換,據說這掃把至少用了20年;兩盞漁船訊號燈,出自沙頭角至鴨洲的街渡,也差不多用了30年;兩套客家衫連絨帽,原來是有個婆婆聽到他要找客家人服飾,於是從家中找來送他。

還有一瓶自家釀製的黃酒。「太太幫一個黃婆婆出租房子,又幫她申請長者咭,對方就把家裏的一瓶黃酒送給我們。黃酒是客家人給女人在產後補身的,也有『黃酒煮雞』會用到這種酒。」

禁區目前約有3000名常住居民,李以強說當中有些客家人只會說客家話,不懂說廣東話,大概有20至30人。但小鎮人情味濃,若碰到不諳廣東話的客家老人,隨時有熱心市民幫忙做翻譯,「有次,有個客家老人問我要不要魚翅瓜苗,剛好有個路經的青年懂客家話,就幫忙做翻譯。老人最後送了6棵魚翅瓜苗給我,現時在我的天台生長呢。」

尋找故事的過程,還有個有趣發現,就是他住所的天台,與故事館的天台,在六七暴動後,都曾被英軍徵用作瞭望台。至於他1967年身在何方?今年54歲的他,那時只有4歲,還未從內地來港。

開放禁區

人人都問他為何來沙頭角?更重要是為何花這麼多心機開辦故事館?

他先說,並不是為爭取什麼利益。他是從保育角度去看,「若沙頭角百業蕭條,要保留這兒的古蹟文物也很困難。禁區生活簡單,不是不好,但當這兒絕大多數人是長者,社區會很不完整。」

沙頭角禁區應否對外開放?區內人士意見分歧。李以強則希望有限制地開放,如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就在今年年中建議當局准許網上預約進入,每日限額100個,周六及周日限額500個,以帶動區內發展。李以強認為這一個方法可行,「當舊樓業主有租收,他們才會肯做維修」。

他說,現時要帶團入沙頭角不容易,每次申請都要取得鄉事會的支持,而且只能是教育用途。那麼,既然他想更多人知道沙頭角歷史,何不把故事館設在禁區範圍之外?「我沒想過條例抓得這麼緊,原以為邀請學生不會太困難。」李以強道,「其實每個申請都要請鄉事會寫信……至今為止,我只舉辦了一次校長教師考察團,我還在故事館放了餐桌,跟大家一起吃盆菜。」不過,教師反應不太積極,「每團每人收費要200至300元,否則我們會蝕本,但老師說學校沒有這麼大的budget,又說若果是300元,加上政府津貼,他們已經可以在內地辦3日遊了。」他只希望若有學校來沙頭角考察,能把故事館加入行程之內。現時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荔枝窩村變民宿計劃,他也希望日後遊客可順道參觀沙頭角禁區及故事館。

在搜集資料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一些事物已慢慢失傳?

「以前有人做炒魚鰾(乾貨),現已沒什麼人做了。」(編按:據說沙頭角出產的魚鰾,遠近馳名。其他地方以砂爆炒,但沙頭角傳統做法是以粗鹽柴火來爆炒,因粗鹽已用了數代,魚鰾精華盡收鹽裏,因此特別甘香。)他道,「沙頭角以前有一堆棚屋,都消失了,否則像大澳一樣。」

地產行情

未來到沙頭角之前,李以強開過平面廣告設計公司及生態遊網站「旅行家」,現時已全身退出。他與太太育有一子一女,兒子23歲,女兒9歲。兒子在英國念大學,女兒在上水念小學。他本身來自福建,1973年才來到香港。「最初不懂得廣東話,更不懂英文。記得我小六升中一入學試的作文題目是My Family,我都唔識。」記得這麼清楚?「因為唔識,就返去睇吓個字點解囉。」學校不收他,他讀私校「捱完中五」,還笑說:「會考成績『驕人』,只有3科及格:中文、中史、中國文學,全部取得E。英文是H,數學是F!」

既然他的正職是地產代理,尾聲當然也問吓行情。

他手頭有兩個盤,一個在解禁不久的範圍,「村屋700呎,叫價480萬元。唉!在元朗都買到啦。」另一個在禁區內的順隆花園,1100呎叫價1700萬元——相對之下,正在發售卻銷情麻麻的新盤尚澄,也只是約萬元一呎。「出面癲,佢哋仲要更加癲。」他如此評價。

記者亦聽聞有很多香港人在深圳中英街居住,但會在沙頭角租住一個劏房,主要原因是申請禁區紙,令他們不用通過手續相對較繁複的深港海關,就可以直接回港。他點頭稱是,「因此,有很多住宅其實無人住,都幾浪費。」

 

李以強小檔案

年齡:54歲

職業:地產代理、沙頭角故事館館長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攝影(部分):余十八

撰文:余十八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