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投行各自走上不同之路,高盛繼續在商品市場與對沖基金押注,將投行狼性進行到底;大摩在CEO James Gorman帶領下,淡化投行色彩,買下花旗的Smith Barney,轉型做資產管理,後來更吸收個人存款並放貸,變身傳統銀行。
時間曾經證明一切,金融海嘯後隔年,大摩收入只有高盛一半,但今年前三季,大摩營收卻超越高盛,今年以來大摩股價上漲逾一成,高盛下跌百分之六。這場路線之爭一開始是Goldman佔上風,然而隨着政府監管趨嚴,客戶避險,高盛的投行本質逐漸失色,大摩則漸獲市場青睞。
目前大摩賬面數字雖優於高盛,但在科技化部分,高盛比大摩走得更遠。諮詢機構Opimas預估,二○二五年華爾街從資產管理到證券交易各部門,總計將減少二十三萬個工作機會,只有科技與資料處理的工作有增長,這對堅持以人為本,旗下有高達一點六名真人顧問的大摩將是一大挑戰。
八年前大摩市值只有高盛四成,如今兩者只相差約百分之四(二○一七年十月市值對比:高盛九百五十億美元對大摩九百一十三億美元),今年第二季,大摩的資產管理收入創歷史新高,該部門淨利成長近百分之三十,是增長最快的部門。對手高盛的固定收益則大跌四成。過去,大摩在不動產貸款市場押注數十億美元,金融海嘯卻讓它幾乎滅頂。此外,Gorman還推動大摩變身傳統銀行,提供個人存款、發行聯名信用卡、對客戶放款,推出證券抵押貸款,允許客戶用股票做抵押來借錢。
大摩轉型是成功,但外有矽谷競爭及精品投行,內有電腦投資、人工智能及FinTech夾擊,在這場華爾街大戰中能領先多久?這將是這袋鼠國CEO未來的挑戰。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