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8月20日

吳燕玲博士 教研陣地

培養孩子靈性(一)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Mark Holder等在四所公立小學及兩所私立學校,以320名8至12歲的小孩作為研究靈性與快樂程度的對象。結果發現靈性程度較高的兒童較快樂,他們覺得生活有意義和價值,也能與別人有深度的連結。

研究兒童靈性的學者Hyde認為,消費主義的文化及迴避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態度均阻礙兒童靈性的表達。例如,當兒童被問及什麼最重要,有些兒童會說金錢最重要或擁有某名牌最重要。有些兒童對生命意義和價值問題採取迴避或輕視態度。

究竟如何培養孩子的靈性呢?以下是一些培養孩子靈性發展的方法,我們可視乎孩子的年齡及發展,選擇合適的活動:

一、鼓勵孩子參與義工活動或幫助別人

父母可鼓勵孩子參與義工活動,從中找到個人意義。

培養女兒助人的愛心:Katherine和Roger育有一名就讀小六的女兒欣衡,自女兒小三開始,他們便每年帶着女兒參加宣明會的赤腳慈善步行籌款活動,協助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兒童。父母希望樹立榜樣,以身作則,讓女兒潛移默化,希望女兒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願意幫助別人。

有一年,他們遇到街頭籌款,Katherine鼓勵女兒從每月90元的零用錢拿出20元,作每月捐獻,以幫助有需要的人。父母慶幸女兒有一顆善心,願意幫助弱小,更主動參與饑饉8小時的籌款活動。

探訪露宿者︰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是一名基督徒,他育有3名分別就讀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女兒。他會帶女兒做義工,探訪露宿者。他表示,探訪露宿者不能只是一次半次。他希望子女明白父母人生追求的方向。他相信身教更勝言教。

父女11年風雨不改做義工:麥慶昌自女兒詩敏6歲開始,便風雨不改,每兩周進行義工探訪。詩敏說道:「每次公公婆婆會一早站在門外等我們,一看見我和細佬,就笑得好開心,又不捨得我們走。」在義務工作中,她體會箇中意義。「我去玩,只有我一個開心。但我做義工,婆婆卻開心很久。」麥慶昌探訪老人多年,他指老人需要別人關心。「現在有租金津貼,傷殘津貼,有人送飯,有些又有家務助理,我們去探的老人家,很多都不是物質上有需要,雖不富裕,但已可應付基本需要,問題是他們需要人關心。」

透過助人行動,女兒性格由怕羞變為活潑開朗。麥慶昌更指出: 「親子關係是經營回來的,做義工亦賺了親子關係。」女兒亦常會主動與父母分享感受。

(下周六刊登續篇)

吳燕玲博士_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親子教育顧問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