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7月14日

顧小培 康和健

有始有終

香港的「長者2元乘車優惠計劃」,在某一方面頗為慷慨。我的理解是:只須年屆65歲,任何人都可以取得這優惠,包括外籍者(非香港居民)在內。別的地方,例如台北,他們也有像八達通般的電子車票,好像是叫「悠遊卡」,其中也有所謂「敬老卡」;但若想要得敬老折扣,購買時須出示台灣居民的身份證明,外地人不適用。

除了「2元乘車優惠」,香港的長者尚有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那是不論貧富的,條件是只須達到法定的「高齡」即可。此外,比較拮据的人還可以申請「長者生活津貼」,但有資產審查,申請人須符合入息及資產限制條件。

上述這些「福利」,全不與受益者個人「曾否繳稅」、或「曾繳納的稅款金額」掛鈎;在這方面而言,比較一些外國做法,香港可合乎人情多了。甚至可以說,在《禮記》〈禮運篇〉中所描述「大同世界」的基礎上,香港是更進了一步。須知那裏所說的大同,只是「老有所終」。這處的「終」字有點兒含蓄,隱隱然藏「始」的意念;喻有始才有終,並不是單向的;與後述的「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遙遙相對。整個設計是建構於互補互利,互相支持。要去到「鰥寡孤獨廢疾」的情況,才會是單純的「有所養」。

然則我們應否設立一個全面性「老有所養」的制度?現在正處於討論階段的「全民退休保障」方案,正以此為研究焦點。但問題的重心,在於「錢從何來」?

著名心理學家波諾(Edward de Bono)曾做過一個試驗。他問一群小學生:如果校方每天派給每一位學生免費糖果,大家贊成嗎?一開始,人人都說好。但經過深入討論後,絕大多數改為反對。因為最終發覺,學校購買糖果的錢,負擔免不了落在家長身上;在現實中,並沒有得益。

看來,〈禮運篇〉只說「老有所終」,而不是「老有所養」,是有其道理的。儒家提倡「孝」。父母養育子女;待年老時,子女回饋,奉養父母,那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將養老的責任交給整個社會,負擔免不了落在所有年輕人身上,在現實中並沒有得益。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