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7日
月初,本報專欄作者占飛兄的一篇長文〈打劫蜜蜂〉,閱後非常有同感,文章內容是直斥一份名為《立場新聞》的網媒,不時以專欄形式抄襲及刊載林行止的專欄,彷彿林先生是其專欄作家一樣。
這些現象已在全球發生,香港自然唔例外,例如電視台裁員,減少人手,一個新聞記者又要拍video、又要影相、又要寫字、仲要剪埋片上YouTube,然後直接打上自己的水印就去片,其他網媒都用同樣的邏輯,抄襲了就直接post,毫不尊重原創者。
Facebook、Google一切網上媒體,都希望成為媒體平台,卻很少生產內容,而只是打造一個基礎架構,這種平台只是一個通路,導致媒體產出迎合大眾或者低質素的內容,大型媒體原本已經冇錢賺,後續創業者索性抄就得啦,更不願意生產原創內容。
傳統媒體已經難做,當前的困境就是大家只想做「平台」,不想做「內容」,當大家都只想做平台,媒體轉型的關鍵在哪裏?平台本身沒有原罪,但是當大家都生產一些質量低的文字圖像,或索性抄襲、虛無的媒體環境,新聞業如何走出谷底?
文章堪稱報紙(網媒)的靈魂,然而,如果這個靈魂少有人看,甚至沒有人看,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更談何傳播效果?當下傳播者與受眾的身份,模糊又相互轉變。傳播或者社交影響力的構建,又是一個綜合工程,傳播方式取決於媒體人面對挑戰時的自知與自覺。希望新聞人都能夠堅守自己的職責與本分。
個個都要Copy and Paste「香江第一健筆」,何來「香江第二健筆」、「第三健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希拉莉為什麼不受歡迎? |
上一篇: | 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