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
根據Art Basel和UBS在2023年出版的藝術市場報告,冠狀病毒使營運、旅遊、展覽和活動受到限制,導致2020年銷售額下降22%至503億美元,這是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而數碼、電影和影像藝術的受歡迎程度大幅增加,從2021年經銷商銷售額的1%增至去年的5%,當中受NFT支持的數碼藝術佔了其中很大部分,表明該市場將繼續演變和適應時代。
回顧過去數年,疫情出現,伴隨着科技進步,香港以至世界的商業畫廊又作出了什麼改變?這些改變,又如何影響畫廊未來發展,以至收藏家往後的實踐?
科技、疫情如何影響藝廊發展
根據英國一份藝術市場報告(The Future of the Art Market)指出,由於大型商業畫廊擁有充裕財力和資源,能夠運用AI和其他更為先進的科技,使其網上銷售質素更進一步,令中小型畫廊受到壓力。2021年疫情出現,商業畫廊把作品銷售平台擴展至網絡上乃大勢所趨。同時,由於外國畫廊開始關注環境和可持續性等社會議題,在傳染病爆發期間,加上國際間的運輸網絡不穩定,也使國際性畫廊嘗試發掘更多本地富經驗和能力的藝術家,往內銷售藝術品。
因應疫情,在黃竹坑的維伍德畫廊,於2021年夏天,舉辦了一場由年輕居港策展人策劃,7位香港藝術家參與的群展,這群展讓畫廊留意到林嵐(其中一位參與藝術家)的作品,而隨後畫廊更在去年10月為林嵐舉辦了她首個畫廊個展。
與社會有關的藝術收藏和展示
林嵐擅長創作雕塑作品,她的作品除了具藝術賞析成份,也較富社會意識和社區參與,因此也強調與創作有關的語境和過程。當在商業畫廊展示、出售具社會參與、場域特定的藝術品時,這些作品會如何影響畫廊的展示手法?
林嵐在維伍德畫廊的個展,起初獲畫廊建議,就黃竹坑這地區進行場域特定創作。個展當中的首件大型裝置名為《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裝置由500塊小型雕塑組成,這些雕塑是由林嵐在香港各海灣採集的石頭倒模製作而成。作品放置在泥土上,展示在畫廊地上,於同一空間可看到窗外樹林,讓展場內的作品與室外的空間互相呼應。
個展的最後一件作品,更運用了畫廊的牆身進行創作。在個展完結後,牆身作品更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展出期間,展覽亦設有多節導賞團,邀請不同院校的師生了解是次畫廊展覽內容。
維伍德畫廊展示富社區參與、場域特定的作品,為商業畫廊往後的發展開創了新面向。現今世代着重社會意識,當外國畫廊也關注可持續發展,強調本地參與,新晉的年輕收藏家或許可更重視這類作品。由於這類作品往往重視語境、場域背景,當收藏家收藏時,可考慮以兩個或以上,或系列式來收藏作品,使較易得到作品背後所重視的語境。伴隨着NFT、數碼和影像藝術的興起,收藏家往後的收藏形式,可嘗試不再局限於有形作品,亦可同步帶動強調過程的社會參與作品,並以購買其創作、與社群互動的過程為主,有形藝術品為副。
藝術群體的藝術收藏和展示
除了國際畫廊關注本地藝術品,展示社會參與作品,本地畫廊漢雅軒展示廣州藝術群體──菠蘿核,也為商業畫廊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考。
菠蘿核是一個藝術群體,集體、共同性這些概念是菠蘿核的創作核心。在2至4月,漢雅軒展示菠蘿核與閱覽室參展「第十五屆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 15)」的作品,並把畫廊改裝成「客廳」和港式「茶餐廳」,把作品嵌入於用餐場景。菠蘿核團隊成員以集體為重心,由於他們經常一起吃飯、工作,並在晚上一起煮食,以安撫成員疲倦的心靈,因此在是次畫廊展覽,他們亦透過多場「周末表演」去分享食物與餐飲記憶,以共同煮食,談生存策略及團體合作的苦與樂。
藝術群體創作的作品強調在藝術生產過程中的社會意識,這意識較容易呈現在藝術群體與不同單位間的合作、互動過程之中,而非在有形藝術品中。在藝廊中,他們以工作坊的形式展示出來。那麼,當收藏家在收藏藝術群體的藝術品時,他們除了收藏作品的物質層面,又可如何收藏作品的價值層面?往後的購藏藝術方式,會否是購買一個藝術體驗,收藏一個藝術紀錄?
承接着此展覽,漢雅軒亦展出了一系列在文獻展中曾放映的短片。第一套放映的短片是有關表演藝術家Agus Nur Amal PMTOH以說唱即興表演形式,表達文獻展主題「米倉」的互助合作精神。在商業畫廊中觀看着此短片,看到藝術家在印尼的農地席地而坐,以膠袋、衣架等樸素物料,呈現他說唱故事中的想像,深深觸動人心。藝術品不一定需要以龐大沉浸式或高貴來呈現,日常平凡不過的物件,也可以打動人心,影響他人。未來的畫廊發展,會否開拓更多不同種類、形式的作品,包括展示這些觸動人心的藝術品?
畫廊、收藏與社會意識
科技進步、疫情出現,影響着很多事物的演變,包括畫廊的發展模式、收藏家的收藏取態。現今社會意識逐漸提升,正當未來第十五屆光州雙年展也任命以創造「關係美學」一詞而聞名的Nicolas Bourriaud為藝術總監,未來畫廊、收藏家的展示和收藏類型會否可以有更多聯想,例如添置更多與社會語境、人類互動相關的作品,並關注更多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藝術文化調查員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勁歌金曲 |
上一篇: | 推動無人駕駛 首要簡化審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