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17日

鄭銘柔 文化論政

以城市作畫布的更多可能性

在香港,壁畫是十分常見的公共藝術。它更是香港早期以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一種方式。壁畫在1960年代便出現,當時主要是以裝飾、美化為主。時至今日,在香港城市,我們普遍看到的壁畫大多已有一套既定的藝術生產方程式,就是研究該區的歷史文化,抽取具代表性的元素,然後把它們結合並在一面牆上繪畫出來,形成某地方的「場域特定」壁畫作品。

然而,以城市作畫布,可否有更多想像?

壁畫形式新想像

新加坡美術館的一個公共藝術項目,名為The Everyday Museum,當中有一系列公共壁畫作品,名為Little Islands,由新加坡藝術家Isabella Teng與居民協作,創作實踐為期一年。Little Islands的一系列作品,散落在丹戎巴葛廣場之中(在其公共屋邨之內),分別在第四座一層的居民休憩空間、第七座的第三層和第四座的第三層。

Isabella的藝術實踐涉及繪畫、素描和公共裝置創作,她專注於以隨視覺轉變而有所變化的藝術作品,或以視覺上的錯覺,把日常空間轉化為富想像力的地方,並透過一些幽默或不期而遇,誘發感知上的改變。是次系列其中一件作品,位處居民休憩空間,結合了她多年來的藝術實踐──繪畫和公共裝置。她這件作品,不只在一面牆上呈現,也不在一面牆上創作3D立體壁畫。她是次創作遍布空間內頂、四面柱身、多面牆壁,形成一個實體的「沉浸式壁畫裝置」。整個空間所有表面,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超越了「壁畫」慣常以一面牆觀看的想像;空間內的沉浸式壁畫,也同時讓大眾在觀賞時,突破對這「空間」的固有想像。

另外,這公共屋邨歷史悠久,長者數目也相對較多。藝術家在邨內遊逛時,被邨內的椰樹吸引了目光,想起新加坡作為一島嶼,理應與海洋關係緊密,但邨內長者卻因行動不便,較少接觸這場域。因此,她建議透過繪畫被水包圍的陸地,讓他們縱然在邨內遊走,也恍如置身在島嶼之中,並且與新加坡作為一島國,再度連上關係。

藝術家除了就新加坡地理環境、當區居民渴求來建議壁畫主題,巧妙的是,她在作品內容選材上,也細心地與該空間的原有環境產生共鳴──空間內接近地面位置的牆身和椅子本是淺棕色,因此她刻意保留該部分的原有顏色,並延伸繪畫上淺棕色陸地。另外,「禁止吸煙」和「禁止亂拋垃圾」的標誌,早已在這地存在,藝術家調皮地將它們同時化身成該陸地上的「嚴禁」標誌。此外,原本已有的「嚴禁餵治雀鳥」橫幅,藝術家刻意在橫幅旁繪畫一些雀鳥,即使在作品展示期間,橫幅繼續置於此,也切合壁畫主題。嚴禁標誌看似是在公共空間上的創作限制,但原來轉換一下角度,玩味一下,就成為了作品內容。

「場域特定」再思考

在香港公共空間,我們普遍看到的壁畫,通常是先調查該地的歷史文化,抽取「主要元素」,把它們結合並繪畫起來,形成某地的「場域特定」壁畫作品。可是,大家有沒有細想,當中所謂的「場域特定」究竟意義何在?場域特定(Site Specificity)這一詞,是早期由羅伯特.莫里斯在1966年的文章《雕塑筆記之二》中提出──藝術作品要「脫離作品的關係,使之跟空間、光和觀眾的視域發生關係。」而藝術家李禹煥在20世紀七十年代也提出了「關係項」(Relatum)這詞,表達事物本身並不存在,世上一切都是由與它的關係而產生的。「場域特定」是否一定是對社區歷史文化進行考察,它可不可以是實實在在地,就該空間已有的資源,甚或是「限制」進行延伸想像?「場域特定」作品可否有更多聯想?

藝術家Isabella不僅將她敏銳的觀察力展現在其創作之中,從她的藝術作品,我們也可看到她是如何關顧、尊重這地已有的居民、歷史、資源,而非只進行她的創作。同時,作為慣常創作裝置作品的她,當走進公共空間創作,她則選擇以壁畫裝置作品,非純裝置作品進入社區,這也流露了她對大眾的關懷。

以城市作畫布,只要你願意想像,是可以有更多創作空間的。

公共藝術項目策劃人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