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19日

李子衝 觀潮篇

消委會不要過度消費

消費者委員會一直是具有公信力的組織,每月出版的《選擇月刊》大多切中時弊,為市民提供重要的消費訊息;一般的研究都能夠以科學數據說明問題,提出建議,保障消費者權益。可是最近一份《創優增值──提升香港物業管理費的透明度和管治》,香港私人住宅物業管理費研究公布,未免有點令人失望。

物業管理行業存在了一段長時間。早期的建築物比較簡單,甚至沒有管理,名為「三無大廈」。由於香港不斷發展,樓宇建造多元化,管理模式亦多元化,業界管理水平參差,社會要求行業專業化,避免管業上的流弊。政府聽從民意,2016年通過《物業管理服務條例》,法例主要有三部分:物管公司發牌制度、物管從業員發牌制度、設立物業管理業監管局。

法例在2020年生效,發牌給物管公司和物管人(管理或監督才需要領牌,不是一般前線從業員),有3年過渡期,讓市場適應,過渡期將於今年7月底完結。根據物監局數字,目前已經向500間物管公司,以及一萬名物管從業員發牌。說明行業在穩定進步中,但是未完成新一步台階,現在進行研究似乎不是合適時間。

難怪物監局對研究報告發表後的回應冷淡,並沒有認同的字眼,只說:「隨着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物業類型規模以至功能變得複雜及多元化,物管服務亦涉及不同專業範疇,物管服務的提供多元化,管理費水平難以一概而論。故此,在採購物管服務時,不應單憑管理費的高低而作出選擇物管公司的決定。」

細看報告一些數據,發覺研究採樣可能有所偏差。譬如講及管理費水平,報告指出:「介乎每月200港元至3700港元,平均每月1108港元或每平方呎27港元,平均約佔受訪業主家庭每月收入的7.4%。」以1108元計算,佔家庭收入7.4%,即受訪家庭收入大概15000元(14972元),明顯屬於香港收入偏低的一群。根據統計處去年第四季資料,家庭住戶入息中位數是28900元,用這數字運算,管理費的水平只佔家庭收入3.7%,明顯是很大的誤差,容易誤導公眾。當然,樣本不同,結果會不一樣,總之這次採樣會引起很大的爭議。

報告提到另一個問題,就是「擁有較大業權份數的業主可影響其他業主的利益」。原則上,業權較大,多交管理費,有較大的話事權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報告建議第三項:「以公平為原則,通過允許在大多數業主同意的情況下修改公契條款。」這是搬龍門建議,要數量,不要份數,有點輸打贏要。

講及物業管理和業權,最大爭議是港鐵物業,可是報告卻隻字不提,令很多港鐵物業業主不滿。其實本土研究社之前已有文章批評,港鐵除了壟斷鐵路物業發展,還壟斷上蓋的物業管理權,一般有三種策略。

第一是「巨無霸式」業權壟斷,業權分布往往和樓面面積無關,港鐵站及車廠就已經在公契中佔總業權的51%,掌握屋苑的物業管理權。

第二是「堆砌式」業權整合,資料顯示除住宅物業外,將商業項目、辦公室項目,以及酒店項目一起併入,增加在公契份額。第三是「落釘式」業權否決,掌控最少20%業權,保有否決權。三大策略增加港鐵在管業方面的話事權。

消委會的研究無視這方面的情況,沒有探討研究,明顯是缺失。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