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19日

陳錦輝 文化論政

人工智能生成時代下的前衞與媚俗

在本地關於生成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討論中,最早關注的是新技術帶來的教學危機。於學院,老師最緊張的是學生會否用AI抄襲。這個問題有點小家子氣,沒有很前瞻前衞的視野(例如AI會不會消滅人類之類)。但學生有沒有用功學習,也的確是老師每日真實面對的處境。那麼有了ChatGPT、Midjourney等便利工具,藝術和設計學生還會不會好好做功課?

學期尾,跟老師討論學生的畢業習作。有同事提到某學生設計版面時「用了AI去gen嘢」,不幸被他發現;老師很失望,立即勸該同學懸崖勒馬,從頭做過。我姑且提醒同事,大學剛剛公告,鼓勵師生將AI納入學習之中。同事一臉震驚,立即反駁,連畢業習作都用AI做,豈非出貓云云。

「抄功課」和「出貓」是所有老師的永恒關注,因這關乎到學生是否誠實。我們當然不鼓勵學生隨便「請槍」或「剽竊」別人思考,但在藝術和設計實踐中,「誠實」其實即是什麼?誠實與否不過是「參考」與「抄考」之別?筆者經常看到學生做任何設計,總先在網上如Pinterest搜索海量圖片,加以參考;他們做出來的作品亦多少是形式上的模仿,但老師大多時候並不將之視為抄襲。的確,模仿也是種學習,只要你模仿得夠多,就會生成風格。然而,我們可不可以說,AI正正就在模仿我們的學習行為呢?AI不會如我們膚淺地參考圖像;憑着強大運算力,它整全地參透圖像背後的製作過程和資訊路徑,包括媒質、手法和技術,亦即整個設計本身。作為模仿學習的模仿者,AI比我們做得更透徹。AI參考(參透)的並非個別作品,而是作為手段的參考自身。

於此,我們正正可以重置整個「同學仔唔誠實出貓」的問題框架。藝評人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上世紀三十年代發表了名篇〈前衞與媚俗〉(Avant-Garde and Kitsch),談到兩者區別在於前衞創作更近於自然和真誠。格林伯格認為,前衞藝術並不如大部分人所想像那麼革命和實驗,要與傳統決裂;相反,他認為撇除前衞藝術內容與傳統題材的差別,前者其實在模仿着過去正統的藝術形式和技法。由於過去的正統藝術不過是對「自然」的模仿,前衞藝術就是「對模仿的模仿」。從今日看來,藝術史產生了格林伯格所未能預料的轉變:既然AI能夠在反覆訓練中對模仿學習進行極限的模仿,我們可不可以說,AI才是這個時代站在前衞陣營的一邊?比起忙於應酬顧客老細老屎忽各式麻煩人類、「做設計慘過食屎」的設計師,作為機器的AI是否更為純粹,更趨近於自然?

什麼是「媚俗」?格林伯格指出,媚俗藝術同樣模仿,但相比起前衞者着重藝術生產過程,在模仿中不斷分析技術中介所帶來的變化和可能,媚俗者只着重技術應用的結果,特別是當中的美感效果(aesthetic effect)。有趣的是,即使在二十一世紀今日,設計學院內仍有大量同學離不開由成品主導的學習過程,追求過度甚至不相干的美學呈現。設計是否美觀?是否見得人?這些問題仍然主導甚至蒙蔽了學生觀看和評論某設計的眼光。從美學角度看,大部分設計和藝術都是關乎表象(appearance)和表面(surface)的,誠實與否根本不重要。或者準確一點講,某學生及其作品是否誠實,其實也不過是表象來的。只有當你的作品能夠將誠實「表現」或「體現」於可見的外部,這種誠實才具有美學上的意義。沒有觀眾有興趣知道你內裏是否誠實;誠實必須變成一個「見得人」的視覺效果,而「見唔見得人」只是一個審美問題。

就像同學使用各種軟件功能和濾鏡去改變影像和版面的質感顏色一樣,作品的誠實其實也只是Photoshop-ed和Illustrator-ed出來的──依據各種來自社會外部的學院慣例或行業標準。用格林伯格的講法,我們也可以說,比起不斷學習藝術生產與中介過程的AI,大部分開口埋口「呢個設計見唔見得人」的設計學生,甚至設計(老)師,可能才是站在媚俗的一邊。如是者,AI並不是協助學生「出貓」的「槍手」;AI也並非不會思考的機器,藝術家和設計師也不一定是自然的思想擁有者。

以上這個來自格林伯格的評論框架(前衞←→媚俗),作用只在於挑釁:挑引我們從舊有以審美為主的思考框架逃脫出來。但格林伯格這個框架是否適合今日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藝術呢?上世紀,格林伯格面對的是技術複製下大量工業設計和藝術商品湧現市場的場景,而今日我們面對的卻是遠不止於複製,還會生成和創造事物的智能機器。今日藝術與設計學生應如何自處?在這個生成人工智能的時代,我們如何才能超越「見唔見得人」的陳舊美學話語,不停留在視覺上的美感經驗?AI接受我們的提問和提示(prompt),與我們對話(不論我們使用的是否自然語言),而這改寫了藝術創作和設計過程。對話的技藝是修辭學(rhetorics),從生成技術而來的裝配和發明可以說是詩學(poetics)。從美學感受到話語修辭再到概念發明,是當代藝術和設計的走向。如何走過來?日後另文再議。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