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27日

貝立棠 文化論政

反思香港軟實力 善用海外共同文化遺產

香港近年遇上了移民潮,根據傳媒引述的數字,本學年就有6500名香港學童經「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歡迎計劃」申請入讀英國中小學。有評論憂慮在香港會步入「人才空巢化」的情況,威脅在世界的競爭力,但有建制中人,例如前特首梁振英,就認為外國社會存在很多問題,很多人最終會選擇回流,而且絕大多數香港人會繼續留港。

這一波移民潮的成因複雜,我個人會認同社會學家呂大樂的講法。他接受《明報》訪問時指出:「移民是生活方式的選擇,明白很多人見到社會環境很多轉變,內心未必舒服而去一個新地方發展,這是正常社會現象。」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跨境人口本來就很平凡,而香港經歷過去三年的劇變,出現移民潮是十分平常的事情,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應對這個現象,而非輕描淡寫。

移民潮來去匆匆

這次我會從共同文化遺產(shared cultural heritage)的角度出發,反思香港與海外華人群體的連結,以及如何發揮城市的軟實力。

香港本來就是一個人們來去匆匆的移民城市。早在1970年,政治學家侯德利(Stephen Hoadley)就描寫香港是一艘救生艇(lifeboat),在20世紀收容了大量逃避戰亂和政治動盪的難民。社會學家劉兆佳形容這班逃難而來的香港人是功利的家庭主義者,是務實的經濟動物。

很多港人遇到社會波動,就遷移到其他地方。提到移民潮,大家或想起九十年代,中英主權移交前夕,香港人心惶惶的時候。然而,其實早在五十年代開始,香港就有數波經濟移民潮。

第一波是,英國推動戰後重建,在1948年頒布《國籍法》(British Nationality Act 1948),容許殖民地居民到本土打工,適逢港英政府在1950年代要發展新界,香港漁農式微,就有大批新界原居民外遷謀生,令很多外島如鹽田梓等荒廢。第二波是1966年和1967年暴動後,香港經濟大受打擊,在1970年代初又遇上石油危機和股災,觸發另一波經濟移民潮,當時美國和加拿大是香港人首要的移民目的地,在1970年到1979年期間,大約有12萬香港人到美國定居。

經過1950、1970、1990年代,以及近年的移民潮,香港其實早已經建立了龐大的海外移民網絡;即使是小康家庭,也可能會有親朋戚友在別國定居。加拿大的溫哥華便因為港人移民眾多而有「香哥華」(Hongcouver)之稱,而10年前才升格為城市的萬錦(Markham),也有「小香港」之稱,非常容易找到香港美食和港式商場。港人移民及其後代遍布英美澳加紐,甚至荷蘭、愛爾蘭,不少人更加闖出了一番成就,由市長、國會議員,再到藝術家、商人等等。

對於香港人來說,移民潮不是新事物,而這次規模可能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上至政府,下至普羅大眾,都要面對的事實。與其否定,或者淡化這個問題,各方不如藉這個機會,重新思考這個城市與海外移民的關係。我在倫敦認識很多所謂的「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以往俗稱竹昇仔/竹昇妹),即是小時候已離開香港,或者直接在外地出世,但對香港仍然懷着很強烈的情感,會主動學粵語,看香港的流行文化產物,我甚至在學術會議遇過研究MIRROR的加拿大港人。

即使人們離開了,他們的親友和社會聯繫,以至更抽象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記憶,依然會有一部分留存在香港,移民群體與家鄉的連結難以完全斬斷。近年,學界就有小部分關於共同文化遺產的討論。初時,這個概念較多應用於反思後殖民的狀態,例如荷蘭在印尼遺留下來的文化建設,後來延伸到在全球化體系下,國與國相遇交流期間所留下的痕跡,其中荷蘭依然是積極推動相關研究的國家,例如已經有著作分析與日本的共同文化遺產,另外有項目探索與南非和澳洲的聯繁。

不同形式作貢獻

二戰後,英國政府慢慢邁向多民族國家,當地公營機構和公民團體會更有意識,把跨文化連結發展為國家優勢。官方的「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就推廣「我們的共同文化遺產」(Our Shared Cultural Heritage)項目,鼓勵南亞裔英國青年人,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的青年文化領袖合作,參與機構例如有曼徹斯特博物館(Manchester Museum)、巴基斯坦國家銀行博物館(State Bank Museum)等英國和南亞的一線文化機構,進行了多場展覽、口述歷史和文藝交流活動。

過去數十年,由加拿大萬錦的太古廣場,到英國倫敦街頭的茶餐廳,再到無數影視、藝術作品,香港移民無疑大大改變歐美澳的城市地景,留下重要的文化遺產,豐富當地的文化內涵。有一次,我走進倫敦的「移民博物館」(Migration Museum),當時的主題展覽是講述移民商店如何為英國文化增添色彩,當中有一部分是講述唐餐廳,裏頭所播放紀錄片的主角都是操廣東話,烹煮的是香港茶餐廳的菜式,而這一份連結是我身在香港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的。

香港是外向的商港,人們跨境流動頻繁。海外的港人群體並非鐵板一塊,他們在不同的年代離開香港,對故鄉有不同的印象,他們部分人或者會回流,但很大部分或會在外國落地生根,以不同形式對世界作出貢獻。不是積極好好探索自己如何善用共同文化遺產,積極貫通國際,最後只會把重要的文化資本拱手奉送他人。

作者就讀倫敦大學學院資訊系,在本地大學社科學院研究工作。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