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3月22日

貝立棠 文化論政

疫戰中圖書館學扮演的角色

香港累計新冠肺炎確診數字已超過100萬,死亡人數亦都突破5000,街道一片冷清。這場持續逾兩年的疫情,為香港帶來無可估量的衝擊,每一個專業亦應該在抗疫中多盡一分力,在疫後也要多推動公共衞生發展。圖書館學,在廣義來講,是資訊科學的範疇之一,而市民有否接收準確資訊能力,正正是抗疫戰成敗的關鍵。這次我就想討論「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

先談現況,在整場抗疫戰中,香港公共圖書館業界處於比較被動狀態,因為社交距離措施的關係,空間和設施未能使用,傳統服務提供受阻:「因應疫情最新情況,政府已宣布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並準備將有關措施維持至4月20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會繼續暫停開放轄下公共圖書館及附設的學生自修室,以及各流動圖書館的安排。」當然3月以來,公眾活動也寥寥可數,例如少數的獲獎作品展覽、書籍巡迴展覽等。

大學圖書館資源更集中,專業網絡更強,回應疫情的能力會快一點,例如中大圖書館很快就把活動轉為網上,而且五花八門,由文學史到生命科學到中國傳統藝術,當中加入Google 藝術與文化網上平台,與公眾分享圖書館珍貴的藏品是非常創新的嘗試。開放時間雖然受阻,但是學者和學生更常用的網上書籍和文獻服務沒有受限。當然我也相信負責電子化、特別館藏、版權查詢、採購書籍的同業們都一直堅守幕後崗位,維持圖書館運作。

可是,圖書館作為知識生產、傳播和保存的重要機關,還是可以做得更多更廣。在近20年,圖書館學的其中一個關鍵字是「資訊素養」,即是「能夠有效地選擇、尋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能力」。2020年底,英國疫情高峰時期,英國國會圖書館就講到,公共衞生資訊是國家能否對抗新冠病毒的關鍵,但英國有大約61%成年人無法清晰明白健康資訊,包括文字和數據的演繹。而香港至今還未有相關研究。

同年,英國國民保健署圖書館(NHS Library)的代表也在英國圖書館與資訊學會(CILIP)呼籲,業界要作出行動,提高人們資訊素養,並分享新冠病毒的正確資訊。該代表提出了四個行動方向:一)提高大眾對健康資訊素養的認識、二)改善溝通技巧、三)提高大眾對健康資訊議題和資源的關注度,以及四)把人們引導向高質素的資訊。而代表提到的具體工具包括基本的健康資訊包、網上學習課程,甚至地理數據庫(geodata)。

其實在現有框架之中,大學圖書館已經可以做得更完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伯明翰大學等香港人熟悉的學府,轄下的圖書館都有製作新冠病毒專題的「圖書館學科指南」(LibGuides)。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為例,其指南用一頁就整理了世界衞生組織、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加州各級政府的官方資訊。另外,還有新聞資訊庫、每日確實數據、互動地圖資源等,不單便利了學者,也令一般市民受惠。

另一個現有框架下,無論公共抑或大學圖書館都可以做到的事是,舉行更多與公共衞生相關活動。其中一個我印象最深刻的活動由英國牛津大學知名的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ies)主辦,是關於英國封城期間的愛與友誼,圖書館找來了一位資深的戲劇治療師主講,整個個程十分治癒。而確實,抗疫戰除了有賴醫學和流行病學家衝鋒陷陣,亦要心理學家、藝術家、人文學者協助應對疫情帶來的心靈健康問題。而圖書館正正應該是推動跨學科合作的關鍵平台。

艱難時期更需知識

過去兩年,很多圖書館學家發表了有趣的研究,探討圖書館如何可以繼續扮演知識生產及傳播的角色,當中探討的例子由歐美、中國,以至伊朗、尼日利亞都有,觸及的議題包括支援遙距學習、空間及館藏使用、資源電子化、對抗假資訊等等議題,在此不能一一細數。

但總括而言,我希望強調一點:新冠疫情為香港,為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這個艱難時期,人類更加需要新知識,圖書館的角色就應該向前進,而不是向後退。

當然,圖書館可以前進多少,是資源問題。專家講座可能要酬金,電子化即使是外判也需要費用,資訊宣傳也需要資源,長遠來講數碼團隊也可能要增加人手。至於資源有多少,就要視乎政府、大學管理層、慈善家們的取態,以及社會對資訊素養的意識。香港人很能幹,至少我認識的大學圖書館界亦很國際化,香港的大學圖書館是有能力做到博德利圖書館水平,需要的是大家大力推一把。新冠肺炎,有先進的圖書館體系,有一班知識素養高的市民,對於疫後香港重建,對於未來災難應對能力,都將會大有幫助。

作者就讀於倫敦大學學院資訊系,並在本地大學社科學院做研究工作。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