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
筆者最近看了一套關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紀錄片,看完之後,在政府和民眾溝通這個問題上,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其實,筆者注意到的是一個相當詭異的現象。在過去,溝通平台的數目很少,方便程度也比較低,民眾如果想得知即時的政府訊息,唯一的途徑就是扭開收音機或電視機,看「總統講話」或「首相文告」。但反而在那個年代,政府跟民眾的溝通相當有效,通過收音機或電視機便可以把訊息通知大多數的市民。
可是,進入數碼和互聯網時代後,雖然溝通平台如雨後春筍,方便程度也大為提升,但奇怪的是,很多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溝通程度反而降低了,大家不覺得這是件光怪陸離的事嗎?
這個問題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而在像新冠肺炎疫情這樣大規模的公眾危機發生時,這問題就顯得更為迫切。在疫症流行時,政府是否能做出快速決定、這些決定能否迅速地傳達到市民的層面、以至市民能否廣泛參與,往往對挽救生命起着關鍵的作用,絕對不可忽視。
在筆者看來,要處理這個問題,政府就必須徹底檢討一下跟民眾溝通的有效性。至於在解決問題方面,筆者覺得有四個方法可以考慮。
首先,在進入數碼和互聯網時代後,大家所經歷的是溝通方式的分散化。以前的溝通渠道比較集中,民眾想獲得政府訊息,只要扭開收音機或電視機就可以了。到了現在,網上溝通平台數以千計,它們的影響力也漸漸超越了傳統的大眾媒體。如果政府不在這些新的溝通平台上「現身」,就變成銷聲匿跡了。所以,政府有必要檢討一下正使用中的通訊平台是否仍然有效。
其次,政府在跟民眾溝通的模式方面要更具創意才行。很多政府的當前急務是應該打破舊有的思維框子,不要總是持有某些媒體「正當」,另外一些媒體「不入流」這種過時的想法。要達至有效溝通,只要看看每個通訊媒體或平台的活躍用戶數量不就知道了嗎?舉例來說,如果Instagram和Tiktok的用戶數量大,就應該好好利用,不能只是因為覺得它們是年輕人的玩意就棄之不理。與其花費大量金錢在錄影室內製作宣傳影片,為什麼不把錢花在活躍用戶數量最大的溝通平台上呢?後者的通訊涵蓋範圍大過傳統媒體,而且成本往往還遠低過傳統媒體。
第三,政府跟民眾的溝通要夠直接。如果政府選擇大眾少用的通訊平台,那麼普羅大眾要獲得政府訊息,就要他們使用的平台先肯轉載才行,這種架床疊屋的做法當然不夠直接。政府應該在調查過通訊平台活躍用戶的數量後,直接在最多人使用的20或30個平台上定時「現身」,那就已經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溝通方式了。
最後,政府也應該考慮通訊內容的「新鮮感」。在網上的通訊平台,政府不用總是上載明年的施政大綱或未來20年的長期願景,只要集中火力講兩到四天內的事情,相信讀者已經覺得更值得關注了。
放射科專科醫生、國際願望成真基金董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何不採取在家在校混合教學模式 |
上一篇: | 山脊上的歐洲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