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4日
上周,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公布《2020年世界競爭力年報》(《2020年報》),以超過330個競爭力準則檢視63個經濟體。排名首五位依次為新加坡、丹麥、瑞士、荷蘭和香港。與2019年的排名相比,新加坡成功蟬聯,但香港則由亞軍下跌3位至第5名。IMD表示,香港排名下降原因是歸咎於經濟表現疲弱、社會動盪,以及受內地經濟影響。
《2020年報》考慮了4個競爭力因素,包括「經濟表現」、「政府效率」、「營商效率」及「基礎建設」。香港在各因素的排名,分別為第28名、第1名、第2名、第14名。向來排名一般的「基礎建設」縱然由去年的第22名升至今年的第14名,但觀乎過去數年的數字,「基礎建設」涵蓋的子因素中,例如「科學基礎建設」、「健康與環境」等,在最近一年並沒有顯著改善,不禁令人懷疑排名上升是基於方法學的改變,而非基本面的實際改善。
經濟體競爭力非零和遊戲
目前,屬國際最具代表性的競爭力評估報告,除了IMD的《世界競爭力年報》外,便是世界經濟論壇(WEF)出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事實上,兩個機構於1989年開始共同出版競爭力報告,惟1996年起分道揚鑣。WEF去年發布的《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排名第3。
政府去年發布的《二零一九年第三季經濟報告》中有一篇專題文章〈香港在選定範疇的競爭力〉,比較IMD及WEF報告的異同及評估基準。
IMD將競爭力定義為「經濟體能締造有利環境,讓企業可持續發展、創造就業和最終提升福祉的程度」,而WEF則把競爭力闡述為「釐定經濟體生產力水平的制度、政策和因素」。由此可見,競爭力的涵義或多或少與生產力有關。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反對將企業間的競爭關係套用於經濟體層面,原因是經濟體之間的關係並非零和遊戲。
文章指出,IMD及WEF報告涵蓋的評估範疇大致相若,而香港優勢主要是制度、財政狀況、基本基礎設施、貿易和投資制度及金融系統範疇,但須在市場規模、人力資本及創新能力方面急起直追。
加強本地人才培訓刻不容緩
即使政府常常強調創新和知識型經濟,但不免給人空喊口號的印象,原因是缺乏人才。當務之急而切實可行的做法,是參考新加坡的技能創前程計劃(SkillsFuture),該計劃利用經濟誘因鼓勵僱主及僱員參與持續進修,而且效果顯著。
有關15至64 歲人士過去 12 個月接受與工作有關的正式或非正式培訓比率,新加坡於2018年的數字為48.0%,而香港類似的調查數字只有20.4%。無疑,特區政府絕對可以在本地人才培訓方面做得更好,令僱員的工作技巧與時並進,為本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專業議政召集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青年參與地區事務 商界角色關鍵 |
上一篇: | 政府必須支援國泰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