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月15日

廖家俊

善用大灣區優勢 強化香港創科土壤

香港的創科發展,早在董建華年代提出「數碼21新紀元」資訊科技策略中起步。發展近二十年至今,香港雖未能成為世界知名的創科城市,但已具有足夠基本條件,繼續發展成為國際創科樞紐。

據世界經濟論壇發表《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整體表現排名第3,在「基礎設施」、「宏觀經濟穩定性」、及「健康」均獲得高度評價,但創新能力只有63.4分,排名只得26位,反映我們在擁有良好的經濟條件下,惟須在創科展加倍努力。隨着各項交通基建相繼開通,中港兩地逐漸形成一小時生活圈,香港更應善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得天獨厚的優勢,與內地加強合作,推動創科發展。

香港具基本的創科土壤

要推動創新科技發展,資金投放、人才培育、基礎設施及政府的政策支援皆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作為創辦科技企業的過來人,我認為香港現今的創科條件一直進步。在研發資金投放上,在二十年前,能夠獲批一百萬科研資金已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時至今日,不少獲批的每項研究基金均過千萬,甚至高達二千萬,增幅達20倍。研發完成後,香港亦不乏創投基金為初創提供創業資金,如海闊天空創投已投資13個項目,預計總投資金額為港幣 2.8 億港元;香港科技大學亦推出創業基金,料五年注資五千萬。

在人才培育上,香港是世界級學府第二密集的城市,培育優秀的創科人才。根據2020年QS全球大學排名,香港有5間大學躋身全球首100位,其中港大、科大及中大更名列前50位。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相關科目,香港學府均展現非凡成就,多個學府的學系排名世界首100位,如科大、港大、中大、城大及理大的計算機科學及資訊系統學系和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均排名首100位以內。此外,研究生的待遇也由每月一萬元大幅提升至二萬元,增幅一倍。自2015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後,政府不僅制定及推動創科政策,支持本地科技發展,更已投放超過1000億推動創科發展,包括注資330億元鼓勵研發,又撥出100億元成立兩個 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足見政府發展創科的決心。

可是,香港要實現成為國際研發之都的願景,政府必須加強培育人才的資源,同時創造吸引入才在港發展的條件,才可事半功倍。

投資育才 區內資源招才

當年我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從事研究的日子,近距離觀察學術界與企業的合作,最深刻的是他們對人才的重視。外國的科技公司,十分重視科研人才的傳承,通常會向參與項目研究工作人員提供多年合約。在產品成功推出市場後,又會讓研究人員研究另一個項目。反之,香港的情況卻截然不同,企業眼光相對短視,當研究人員貢獻知識後,或可能被棄用離去,令技術斷層。因此,香港的企業必須引人外國企業的人才招聘模式。除了企業要轉型外,政府亦要投放資源孕育更多科研人才。《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數據顯示,香港每百萬人口中,只有約3400名研究人員,只是新加坡的一半,亦低於英國與美國等大國。

培訓足夠的本地人才固然重要,為人才提供宜居的環境也不可或缺。香港生活成本高,而且居住環境擠迫,無疑減低對人才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台及各項中港大型基礎建設開通,正正為吸引人才來港工作提供誘因。港珠澳大橋及高鐵通車,中港兩地形成一小時生活圈,科研人才可在大灣區城市如珠海居住,然後在香港的科研中心工作。其好處是科研人才既可享受更寬敞舒適的居住環境,並承擔較低的生活成本,但關鍵是兩地政府要為科研人才提供便利措施,如安排房屋、車牌互通、子女入讀國際學校等,滿足他們日常生活的所需,專心發展科研。此外,面對大灣區龐大的市場,正如《團結香港基金報告》所言,香港的研發中心應在大灣區開設分支辦事處,促進兩地人才溝通及交流,了解各地科技發展,從而發掘潛藏的機會。

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日前也稱,香港創科處於「收成期」,原因是香港已培育出不少成功公司。誠然,曾俊華的說法不無道理,據《2019 一季度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現時香港至少有八家「獨角獸」(指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10億美元以上,又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公司),包括金融科技公司TNG、網貸平台Welab、物流業的Lalamove及GoGoVan、本港醫療公司Asia Medical、旅遊產品預訂平台Klook 、從事人工智能的商湯集團,以及跨境支付的Airwallex等。縱使獨角獸湧現,香港科技業內現時欠缺的是領軍人物,建立像微軟或谷歌等科技巨企,以優厚的條件聘用大量尖端的工程師,推動整個城市的創科發展。假若以上獨角獸集資上市後,獲取更多資金投放研究,或許正是領軍人物出現之時。

鼓勵創業風氣 學校做起

從大學「象牙塔」到轉戰商界,偶爾回到大學教書,我認為要鼓勵創科發展,院校內的創科風氣十分重要。環顧全球科技巨企,如Dell、Facebook及Google等創辦人均在大學時期開始創業,然後逐步發展成就今天。大學是科研發展的泉源,院校應做好知識轉移的工作,讓科研成果可以變成社會有用的商品。同時,院校也應鼓勵同學創業,開放學校的設備如實驗室讓同學或企業使用,善用現有資源。

總的來說,要推動本港創科發展,我們必須抓緊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利用香港在金融及教育的優勢,加緊官、商、院校之間的合作,才可令香港發展成為世界創科城市。

廖家俊  幻音數碼控股創辦人、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兼任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