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
從四川返港後數天,我隨香港各界人士國慶觀禮團到北京參加60周年國慶活動。觀禮團由212人組成,行政長官曾蔭權任團長,中聯辦主任彭清華任顧問。
觀禮團9月30日中午抵達北京,晚上連同獲邀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共超過400人,到人民大會堂出席國宴。10月1日早上參加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各界慶祝建國60周年大會、觀看閱兵儀式及綵車巡遊;當晚再到天安門廣場參加聯歡晚會和觀看大型煙花表演。2日上午參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覽,中午乘包機返港。
最主要的活動當然是10月1日上午在天安門廣場的慶祝大會。這是我第二次看國慶閱兵儀式(第一次是25年前,35周年國慶,鄧小平閱兵),也是第一次坐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禮。按國家的禮節,有資格在城樓上閱兵的,包括國家級副職以上的領導人、中共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和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軍委委員、軍委總部、軍委紀委和各大軍區負責人;至於外賓,獲邀到城樓上的都是國家首腦。
香港觀禮團獲邀登上城樓的,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行政長官曾蔭權、中聯辦主任彭清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梁振英、作為立法會主席的我,以及另外15位港區全國政協常委(其中包括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一共23人,相信多於任何一個省份坐在城樓上的人數,足見國家對香港的重視。
跟在下面觀禮台上的嘉賓比較,在城樓上觀禮不但是一種特殊榮譽,而且享有實際的優越性:在城樓上,如果曬得熬不住,隨時可以退到後面陰涼的角落去休息,喝杯茶,洗個臉,甚至吸幾口香煙。站在下面觀禮台的嘉賓便沒有這自由,不能離開自己的位置。北京前幾天都下雨,國慶日卻晴空萬里,驕陽似火。站在觀禮台暴曬一個上午,那滋味我在35周年國慶時是感受過的,但已記不清楚了;這一次,回到酒店午飯時,見到從觀禮台回來的團員們左邊臉都紅得像喝醉了酒。不過大家似乎毫不介意,興高采烈地暢談觀禮感受。
2004年55周年國慶,香港也有一個200多人的赴京觀禮團,由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率領。那次沒有閱兵儀式,觀禮團9月30日下午飛抵北京,直奔人民大會堂,與澳門團一起獲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等國家領導人接見並合照,然後出席國宴和文藝晚會,當晚深夜趕回香港。
第三屆立法會2004年9月才選舉產生,國慶時議員尚未宣誓就任。我和其他20多人以候任立法會議員的身份參加觀禮團,其中有多名泛民主派,包括單仲偕,余若薇、梁家傑、湯家驊、吳靄儀、馮檢基、郭家麒和李國麟(張超雄也獲邀請,但沒參加)。輿論都認為那是中央政府和香港泛民主派溝通的好開始。
可是,到60周年國慶,獲邀觀禮的泛民議員只有馮檢基和李國麟兩人;中央政府與泛民之間的關係比5年前冷淡了許多。(29)
本欄逢周二及周四刊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政府連基本溝通技巧亦欠奉 |
上一篇: | 善用法庭禁制令 確保公共空間恢復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