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
我們身處中國一部分,自然先入為主,感覺華人在世界無處不在。但其實華人能成為各地主流族群的案例有限,另一人口大國印度的優勢卻要大得多。
印度人口優勢的潛力
除了沒有生育限制,印度(及南亞各國)也受惠於英國殖民政策,把印裔勞工輸送到所有「日不落國」殖民地,變相令世界各地都有為數不少的印裔人落地生根;加上印度文化比中華文化更容易與西方、中東接軌,無論語言還是飲食習慣,都毋須長時間適應,近年連最難被同化的日本也大舉接受印度移民,可見印度人口優勢的潛力所在。
此刻身處波斯灣諸國,這裏「印度化」的趨勢,又比上次來的時候更明顯。先說小國巴林,剛在這裏遇到一位俄羅斯朋友,她居住了9年,依然不懂阿拉伯語,因為巴林已成了移民主導的國家,英文才是通用語言;據她所言,甚至烏都語的流行程度也比阿拉伯語高。
這樣說容或有點誇張,畢竟在巴林舊城區,依然找到不少本土阿拉伯人,但綜觀巴林人口統計,百多萬人中,巴林人不及50%,與南亞裔比例相若,臨時勞工、非法勞工等還未計算在內。長此下去,本土人口成為少數,已經不可逆轉。
但巴林的案例,已經比鄰國卡塔爾、阿聯酋健康得多。卡塔爾近年人口有幾何級數增加,因為國家需要大量勞動力,躋身「區域關鍵小國」之列。經過重重後天手術,卡塔爾今天終於擁有人口260萬人,但本土人只有30多萬,人口比例不過12%;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南亞裔人口加起來,佔比率卻高達65%。
面積比卡塔爾大得多的阿聯酋,近年人口也是倍增,本土人口大約有100萬,比例比卡塔爾更低,只佔全國11%,而南亞裔加在一起,也超過50%。在這些國家,遇到的司機、服務員幾乎都是南亞裔,他們之間溝通的語言、平常聽的音樂,都與活在南亞無異。
入籍海灣國家並不容易
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公民來到海灣小國,自然是為了謀生,但這並非近年才興起,而是「自古以來」的習慣。印度次大陸距離波斯灣很近,歷來都有印度商人到波斯灣經商,不少落地生根,令印度文化在當地早已扎根。英國殖民期間,印度和波斯灣酋長國都是英國保護國,雙方交往甚多,波斯灣各國獨立前,也是使用英屬印度郵票。
海灣國家政府也明白本土人口太少,很容易喪失身份認同,問題是大勢所趨,要是不接受移民,經濟發展更不可能,而同質性相對強的,南亞裔已是較佳選擇。要入籍海灣國家並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一般法律規定要住滿20年以上、操流利阿拉伯語、對當地社會作出了貢獻,這些嚴苛條件對南亞裔人而言,只要有心歸化入籍,卻並非難如登天。若干年後,真正在海灣操盤的是沙地阿拉伯,還是印度,還真不好說。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海灣合作委員會(GCC) |
上一篇: | 增安老開支 讓長者活得有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