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6日

邵家臻 專業議政

青年不是夏迎春也非鍾無艷

10月30日,為呼籲年輕人參加「青年委員自薦試行計劃」,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夥拍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粉墨登場。在1分鐘短片中,兩位大叔借南韓男團Wanna One的名字和他們冧爆粉絲的招牌手勢(以兩手拇指和食指框出一個正方形,然後放在胸前),表達「在我心裏收藏」的浪漫訊息。或許,Wanna One加上「收藏手勢」,就是建宗oppa和鳴煒oppa的再年輕化工程(rejuvenation project)。

得青年得天下

「青年委員自薦試行計劃」旨在招募11位「誠心為社會服務、能為相關委員會作出貢獻的青年人」,加入5個諮詢組織,以增加青年議政論政的機會。

計劃是繼早前公布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以及改組中央政策組並招聘青年加入之後,落實「與青年同行」的新猷。今屆政府銳意推動青年參與,斷不能說是壞事,但當中隱約流露的「得青年得天下」的亢奮,更是值得咀嚼。

站在「青年參與如何成為政府議程?」面前,先來的,是尷尬。由「反高鐵保菜園」到「反國民教育」,再到雨傘運動,再到政府DQ青年議員,以至13位關注東北發展的青年人鋃鐺入獄,政府態度一面說鼓勵青年論政、議政、參政,一面又對年輕參政的佼佼者施以重擊打壓,這不是精神分裂,就是政府要用上最大的力度管理青年參與,包括為青年參與界定範圍和製作界線,例如什麼「政」可以「論」,什麼不該「議」,哪些組織該「參」,哪些團體要「避」?何種青年參政會獲嘉許?何種青年參與會受懲罰?如此看來,青年參政的關鍵不在青年,而是政權未來的長治久安。

當然,「行政吸納政治」不是新鮮事。不用衝突理論的提醒,對殖民政府稍有認識的我們,都知道青年參與是「社會控制」的策略,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分配合理化,令社會現狀得以穩定。日光之下無新事,「青年參與」這個象徵符號,在今天又再舉起:青年的躁動不安是政權管治的一大憂患,政府處理這種青年躁動的方法,硬的叫司法制度殺無赦,軟的叫青年參與大挪移。

「青年委員自薦試行計劃」何止一石二鳥。香港的公眾諮詢工作向來為人詬病。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創辦的智庫「香港願景」,就本港管治問題發表意見,其首份研究報告指出,特區政府現行諮詢委員會制度與公眾期望有落差,公眾因不了解委員會成員獲委任的原因,以至質疑政府違背「用人唯才」的原則。報告建議對各個諮詢委員會的指引加入新條文,規定須公開非官方委員的背景、考慮公開會議紀錄等資料,以增加市民信任。

研究涉及政府諮詢制度的另一主要部分,即公眾參與機制,指政府自2003年制定《公眾諮詢工作指引》,至今10多年未予修訂,建議由政務司司長牽頭成立公眾參與發展委員會……「自薦計劃」涉及的只是5個委員會,在全港諮詢及法定組織數目達516個中,只是九牛一毛,其代表政府有意改革「公眾諮詢」的象徵作用,則不可謂不大。

年輕人變「花瓶」

還有青年參政的安全系數從來都高。說什麼推薦青年人進入諮詢組織都好,青年人在諮詢架構的比例是15%。好聽點說是提高至15%,難聽點說是框限在15%之內。年輕人在權力結構下,不單仍然冇say,就是有voice,也只是微弱的voice。可見政府未有下放實質權力,予青年有更高層次的參與,難怪人家說「自薦計劃」應改名為「青年花瓶自薦試行計劃」。

青年既非夏迎春,也非鍾無艷。猶記得林鄭月娥仍是政務司司長,回應全民退休保障時曾表示:「讓年輕一代出錢支付上一代的退休金是否公義」;林鄭月娥對全民退休保障早有預設立場,卻突然關注「青年公義」,被批評是煽動代際矛盾。

「無事夏迎春,有時鍾無艷」,青年彷彿已成為林鄭月娥的鍾無艷,每當面對危機時便召喚年輕人,利用年輕人協助自己開脫。這種做法根本是跟「青年參與」背道而馳的。

邵家臻_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