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近年,香港就電子支付的現況展開熱烈討論,當中有意見認為,香港與世界不少地方相比,其發展和普及程度相對落後。這種「香港落後論」的主要理據是,一般指香港在這方面的技術發展和創新停滯不前,特別是自非接觸式儲值卡八達通於1997年推出市場後,至今就未有支付技術上的新突破。
2015年10月,《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經發表署名文章,指八達通遠遠落後內地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後起的收費系統,引申到香港科技發展的滯不前的討論。
另一方面,社會對新支付技術的接受程度亦成為「香港落後論」的批評對象。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公布的2017年金融科技採納指數(FinTech Adoption Index)顯示,香港對金融科技的採納率只有32%,大幅落後中國的69%。有評論簡單地引用這個數據,意圖藉此推斷香港落後於中國的結論,如果有詳細閱讀該報告的話,相信不會出現如此片面的解讀。
在該研究中,香港在20個地區當中排名11,中國則排名第一。值得留意的是,名列前茅不少的,均屬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她們的金融科技採納率為46%,比全球平均33%為高。即使科技處於領先地位的美國的排名只比香港高一位。
該報告指出,新興市場採納率較高,主因當地的科技公司利用創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並針對擁有科技產品但缺乏金融服務的人提供服務。因此,以智能手機作為平台的流動支付服務,在這些地區的需求會較大。金融科技的普及程度,並不單是領先與落後的二元對立關係,我們必須同時認識其他因素才全面理解。
須完善行業監管
就消費行為而言,於決定選擇哪種支付方式時,一般會有不同的考慮因素,方便快捷並非唯一的衡量標準。例如,大家會因為銀行提供的優惠(現金回贈、商戶折扣或積分)而決定以信用卡作支付工具。此外,交易系統的穩定和安全亦同樣重要,例如八達通自1997年推出後,改變了大眾乘搭公共交通和消費的模式,多年來市民均可安心使用,並廣泛應用於小額交易上。
當現有市場流通的支付工具可靠和穩定時,要於短時間內改變行為和習慣的誘因往往不會太大。
雖然電子支付在港發展主要受商業因素和市場供求主導,但我認為,政府在多方面的政策配合亦可有效促進電子支付在香港的發展和應用,並把建立「無現金社會」訂為長遠政策目標。
首先,政府必須完善現有金融行業監管機制和法例,以適應最新發展趨勢,令香港有足夠空間和彈性發展金融科技產品;其次,亦應做好把關角色,例如電子支付容易引起個人私隱洩漏的憂慮,政府應盡快修訂個人私隱條例,為運用及應用這些敏感資料制訂指引和規範,令社會可提高應用電子支付系統的信心。
梁繼昌_立法會(會計界)議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沈祖堯校長的用心:由哈佛大學案例談起 |
上一篇: | 「香港獨立」與「殺無赦」皆言論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