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
激盪的時局已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9月8日,本是「臻辦」職員退修日,卻爆出「鄰舍輔導會大裁員」事件,結果「退修」頓成進擊——要把握黃金24小時,從錯綜複雜的事情看準問題核心,迅速串連相關的人和事,希望可以把問題解決,或至少能做到damage control。
社福機構劣質化
於24小時多方斡旋後,會方總算就財務預算失誤的情況作出若干具體回應:一、財務總監引咎辭職;二、總幹事及副總幹事各減薪三成。事件當然未解決,但於短時間內迫使會方作出最基本的交代,明顯是局方、署方、工會、同工等眾志成城的共同成果。
事出突然,傳媒即時反應是把焦點放在追究責任;其次則是關注直接受影響的117人,尤其最終無法被會方空缺吸納的62人。因此,表面看來,「鄰舍」高層管理人員辭職和減薪已算是問責,對「計錯數」也是一種交代。可是,我始終認為,事情涉及3種持份者:管理層、被裁員工和服務使用者。懲處管理層只是問題解決的三分一,還有佔三分一的同工,以及三分一的服務使用者。
同工成為「計錯數」的代罪羔羊,始終是仍未改變的懸案。服務受眾呢?他們也是最無辜,也是被犧牲,也是弱勢。哪些服務要停止?屬於什麼性質的服務?涉及幾多服務使用者?此等問題仍須追查下去。
鄰舍輔導會只是社福機構大規模劣質化的冰山一角。機構肥上瘦下、剋扣員工補薪、干預員工的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的亦有之……如此這般的問題,於未來不會減少,只會增加。要追源溯始,恐怕很難可以繞過「整筆撥款制度」(Lump Sum Grant)而置之不理。
社署自2000年大刀闊斧推行「整筆撥款制度」,強調機構管理的靈活性和彈性;可是如今,彈性彈過了頭,連社會上有需要的服務都變得「靈活、彈性」,有錢就做,無錢就停止服務。這種缺錢不認人的心態,才是社會福利的最大問題。
無錢便停服務
眼前所謂的「社福海嘯」,只是「鄰舍」的責任嗎?政府可以獨善其身嗎?一個具承擔的政府,若見到有社會有需要,理應設法維持服務,滿足需要,確保有需要的巿民得到保障。可是現在情況卻是負責提供社會服務的社署以外判形式交給NGO「自己搞掂」,無事時信誓旦旦,出事時逃之夭夭,這樣的做法說得過去嗎?
制訂社福政策的勞福局及掌管社會服務機構的社署,明知巿民有需要,但竟容許機構因為口講無錢(其實尚有1億元盈餘)而停止服務,又或只做一半來支撐。退一百步說,即使「鄰舍」現在屈從壓力,收回成命,容許所有被裁員工復職,在「整筆撥款」下,稍後亦可以有其他財困理由來「靈活」減少員工,以及「彈性」暫停服務,我認為社福界必須徹底改革這種「睇餸食飯」的福利制度。
據聞是次大幅裁員與董事局取態有莫大關係,這明顯也是「整筆撥款」的後遺——壯大了董事局之惡;尤其當董事局愈來愈少有社會服務價值觀的人坐鎮其中,董事局便只會以商業思維來駕馭機構。我認為稍後開展的「整筆撥款」徹底改革,必須整頓董事局架構,至少要包括前線員工及服務使用者代表在內。
面對「被偷走的17年」,「臻辦」和社聯、社總、社協已經連成一線,並於10月將進行一連9場的「社福界促徹底改革『整筆撥款』津助制度」諮詢會,希望能聆聽同工及服務對象的意見,修復LSG過去17年帶給社福界的一道傷痕。
邵家臻_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那些年,和香港同氣連枝的南越 |
上一篇: | 只有生命教育才能應對自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