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6日

邵家臻 專業議政

不識大體的人和不識整體的政府

9月1日開學日,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的學生會主席湯錦婷同學為全港市民開學。她以「學習做一個不夠體面的人」為題,講年輕人應擇善固執、堅持選擇和表達不滿,即使在很多成年人眼中的不識妥協、不識大體的表現;她又提到24名在囚的香港政治犯,他們或者就是以「不體面」的精神爭取香港民主,雖然明白顧全大局的好處,但我們其實更要珍惜對真理的追求和堅持。

真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我唯一要跟湯同學切磋的是,在「不識大體」這門學問上,是沒有年齡之分,不只是年輕人要「不識大體」,所有有心人都需要學習「不識大體」,包括我自己。

「新作風」的林鄭月娥政府鳴鑼開道,說她自己是「做實事」,沒有什麼好懷疑。她時刻不忘表白自己與舊政府的區別,甚至被掛上形形色色的「重民生」符號:36億元教育經費、首置上車盤、要求問責局長落區訪貧問苦等等等等;她甚至有意誇大舊政府對社會的殺傷力,硬把舊政府繼續按在「壞政府」的座位上,她因此能夠與「創新、互動、協作、關心、聆聽、行動」(林鄭第一次率領新班子見傳媒時的背幕大字)自居,甚至還想以有心有力有膽識自詡,但又非常小心地繞過一切真正令人不快的問題:精神自由、公民權力、普通人的生活保障、政府對社會的責任、新權力資本集團對社會的掠奪……說實話,我不知該如何稱呼這種新風格,或者它其實很難稱得上是一種風格,不過是一堆似是而非的論述的混合。

這種詭異的身段正在社會政策上擺出一副詭異的姿態:「不識整體,將社會政策碎片化」,使過往二元化的批判思路顯得太簡單了:有/沒有、增加/減少、改革/保守、市場/政府……單以這些機械兩分的為思維模式,怎麼可能說清楚當下香港的社會政策發展?我們需要的不是怒目式的簡單斥責,而該是細緻深入的描述、分析和抽絲剝繭,例如,仔細分析它在哪方面迴避、簡化甚至遮蔽了現實,在哪方面誇張、塗飾甚至虛構了現實。

社會政策碎片化

刻下的綜援政策,正是一個社會政策碎片化的範例。綜援自1996年制訂「基本需要」的水平後,政府於1998年再次檢討綜援,並壓低健全家庭的綜援金,把健全家庭排除在補助金之外。及後,政府分別於2004年和2008年增設「社區生活補助金」和「交通補助金」;又於2012年擴闊補助金予長者及其他殘疾人士;這些措施健全綜援受助人全部「無份」。

該等措施一方面承應長者及殘疾人士的「基本需要」根本未被滿足,另一方面卻對健全人士的「基本需要」置諸不理。當滿足「基本需要」的社會保障制度失效時,政府不單沒有檢討整個社會的保障制度,而是架床疊屋,藥石亂投。政府自2007年起每年為綜援受助人發放「一次性紓困」援助,以碎片政策修補社會保障的不足。於2009年,政府開始資助「短期食物援助計劃」,把時光倒流50年,令福利變回救濟措施,目的是要救濟不願意或不能領取綜援的人士。本來綜援已是社會的安全網,但如今政府再告訴市民,安全網不安全,仍有市民未及保障,而要另設「派食物」的救濟服務。

至於民間團體面對政府「不識整體」和社會政策碎片化,也只能作碎化片的反應。在不同的關注點上,「擠牙膏」式的爭取改善,使民間議題難以聚合,反之互相競逐社會關注和社會資源,這種情況在社福界尤甚。就是立法會討論福利政策,也受政府的舞詞弄札所眩惑,只就社會政策的一鱗半爪,尋找各種塗塗抹抹、删刪改改的措施。結果有關社會政策的討論,都成了「速朽」的評論。

如何可以不作威權政府的幫忙和幫閒?湯同學已經提供出路,就是學習成為一個「不夠體面」的人,並向不識整體的政府,說不!

邵家臻_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