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1月30日

馮可立 新思維網絡

中產階級也出現貧富懸殊?

十多年前,在紐約的地下鐵出現了自由職業者聯盟 (freelancers' Union) 發出的一段廣告:Welcome to Middle-Class Poverty,使人們極其錯愕,中產階級竟然面對貧窮問題?真笑話!但聯盟隨後的解釋可以令人三思。其解釋一是政府鼓勵工作最好有多些彈性,當然最有彈性就是自由職業,可以自己做老闆,但卻要面對「手停口停」的問題,毫無職業安全感,亦難以計劃未來;其二是如果僱用助手,你是老闆又是夥計,雙重交稅;其三是所有僱主給的福利歸自己負擔,例如意外保險、醫療保險及退休保險。所以,自由職業者的貧窮邏輯不難預測。

目前香港的合約工、臨時工及短期工大概有20萬至30萬人,在370萬打工仔中佔7%,這群工人是否嚮往自由職業的中產階級?他們的工資又是否不足夠而面對貧窮問題?似乎沒有引起政府及社會的關注。

不單只自由職業者,就算是一般僱員也面對生活水準下降問題。《新聞周刊》在2007年10月的一篇文章說,一對夫婦年薪加起來有10萬美元,交了稅有8萬元可用,但最大的女兒的大學學費是16000元,再加上其他開支,她對記者說她的家庭生活是「我們餐搵餐食餐餐清,但以質素來說,還不錯」(we live paycheck to paycheck, but by all standards, we are doing well)。什麼儲蓄都沒有,這是中產階級嗎?

美兩成人收入佔全國一半

美國國會其實已作出研究,按2005年的全民普查數目顯示,大概40%美國人(1.15億)年入息少於36000美元,佔全國財富的12%;另外40%人的入息由36000至91705美元,佔全國財富37.6%;最高收入的兩成是高於91705美元,但佔全國收入的一半。有錢人愈來愈有錢,相對上,所謂的中產階級與有錢人的距離愈來愈遠,中產階級這概念是甚為主觀及相對的,以至有些人年薪20萬美元仍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對一般市民來說甚為諷刺涼薄。

中產階級的問題如此突出,以至美國總統選舉也拿來作宣傳策略。在布殊對克里的年頭,克里起初主要是針對失業的問題,但後來希望牽涉更廣泛的社會議題,遂擴大打擊面,用「中產階級悲慘指數」來攻擊對手,指出布殊總統當政的3年期間,美國人生活水準下降的情況。

克里使用了7項指標:中產階級家庭的平均收入、大學學費的上升、醫療保健費用的增加、汽油價格的上升、破產數目、住房擁有率和私人企業就業的增長狀況,以中產階級腰包裏的錢愈來愈少來指斥政府的政策出現了問題。克里認為,從2000到2003年,除了住房擁有率外,其他6項都惡化了,例如中產階級工資平均下降了0.2%,但專上院校學費上漲了13%,醫療保險費用上漲了11%,汽油價格上漲了15%等等。這些價格的上升及中產階級工資的微乎其微增長,就使「悲慘指數」下降了13%。這些下降的原因,大部分問題是市場私營化及去規則化(deregulation)的社會後果。

香港的情況又如何?

在房屋方面,港府早在1987年公布了《長遠房屋策略》,制訂以私人市場為主導的房屋政策,其後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停建居屋,又宣布「孫九招」,終止一切介入市民自置居所的政策及措施,政府全面退出房屋市場,甚至當梁振英當選特首時,仍不斷重複要協助「基層上樓、中產置業」的政策。今天香港的中產階級悲慘指數你給多少分?如果加上領展在商場及停車場等等空間的壟斷,逼迫加租及引進大財團向小市民的錢包掏錢,指數又下降多少?

在醫療方面,經過多年的交涉,政府所提倡的自願保險計劃因難以控制醫療集團、醫生集團、保險集團的收費,採取了公私合營的方法去減輕負擔,要求中產階級在白內障、「通波仔」及藥物名冊等項目「幫補」一下,又是怎樣的一回事?這些「掏錢包」(out of pocket)行為對一些中產下層有多大影響?

港醫療教育無改善

在教育方面,政府在2004年提出新計劃,要把中學7年減為6年,以減少當時的學位負擔,然後大學多了一年,不過,大學的財政負擔推在學生身上,到頭來落在學生的家庭上,一年大概4萬至5萬元,要是讀碩士的要6萬多元。如果家中有兩個子女,中產的悲慘指數如何計算?

職業結構的改變及私營化服務的收費,對中產階級有多大影響?筆者在課堂上教社會政策,在教貧窮課時問學生們是否中產階級,沒有學生舉手;但當筆者問他們是否貧窮時,差不多全班舉手。筆者問:你們讀大學怎能沒有錢?但全班沒人回答,此情此景,筆者也不敢再問下去了。

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馮可立_新力量網絡理事、中文大學社工系名譽副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