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6日
因為朋友推介的關係,最近下載了內地的一個學習平台App「得到」,其中我選擇了《李想.產品實戰16講》作為第一個收聽的課程。李想是理想汽車(02015)創辦人,從數以百計的電動車新勢力中已逐漸跑出,他以產品經理的角度整理了過去18年以來(由汽車之家到現在的理想汽車),他自己對理想汽車由目標客戶、品牌定位、設計理念、生產、銷售、獲利模式及企業成長等15個挑戰角度開講,有助投資者釐清理想過去的成功是否偶然,未來能夠繼續在電動車領域中取得成功非常關鍵。
李想提到的15個挑戰,包括(略有刪減修改):
1. 在上百家競爭對手都湧入這個賽道的時候,資源條件一般的我們,怎樣擠進這個市場?
2. 作為後來者,怎樣做產品品牌定位,讓消費者能快速識別?
3. 身為產品經理,我們怎樣跟不同背景的人對齊自己的投資理念?
4. 怎樣把理念翻譯成為產品標準?
5. 怎樣據此標準來選擇和培養相匹配的團隊?
6. 怎樣做好產品設計,從而領先對手半步,給用戶超預期的體驗?
7. 怎樣驗證一個需求是否「真」需求?
8. 怎樣在設計產品的同時,同步考慮產品的未來和兼顧現實的生存壓力和資源條件?
9. 怎樣在盈利和價格之中找到平衡?
10. 怎樣做好覆盤、正確歸因,讓團隊有能力持續打造爆品,從偶然變成必然?
11. 怎樣做出差異化的產品矩陣,規劃好不同階段的發展節奏?
12. 怎樣令2萬多人的團隊高效地創造價值?
13. 怎樣在門店提升接觸效率和用戶交付體驗?
14. 怎樣提升經營效率,擠出利潤,讓公司不致於被巨額的前期投資所拖死?
15. 做產品是一個無限遊戲,怎樣讓成長成為團隊始終的驅動力?
收聽這個課程,只能說其中「乾貨滿滿」,非常值得推薦給各位有興趣投資電動車領域,或者對創業、運營有想法的朋友。內容令我更明白李想這位「產品經理」的背後思路,也明白為何美團(03690)首席執行官王興會選擇投資理想汽車。
洞識背後思路 了解品牌價值
我們總無法確定一個品牌、一個消費品,以至一間公司能否歷久常新,但成功總有其原因和路徑可依隨,我過往對理想汽車的關注一直較為淺層、具距離感,或許是它最初選擇專注在增程技術之中,令我忽視了其投資價值;聽過課程後我對理想汽車的把握度有所提升,希望可看到該公司能在下一個純電階段繼續做好,在行業中突圍而出。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基金客戶持有上述股票,並隨時買入或賣出。
作者為博立聯合創辦人、基金經理、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從日本核污水排海看話語權 |
上一篇: | 調速器稱霸 Woodward穩操勝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