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3日
早兩日《金融時報》題為「國家統計局研究發現 英國核心通脹已在過去兩個月開始下降」(Core UK inflation has begun to fall in past 2 months, ONS research finds)的報道,副題指出當局運用更複雜的分析方法(more sophisticated analysis),發現核心通脹已由6月的7%,跌至7月的6.8%。相反,根據傳統的核心通脹計算方法(即剔除能源食品煙酒),6月份和7月份維持在6.9%,並無改善。報道認為這項研究給予英倫銀行和政府希望,通脹不會在今年再出現「驚嚇」。
言下之意,是英國政府為了令數據更好看,於是提出這個新方法。
尋找共同趨勢
細看數字,又好像不太合理。兩組數字的差別只有一丁點,政府何以要大費周章搬這個龍門?追本溯源,看過國家統計局那項研究,才發現實情跟《金融時報》暗示的頗有出入。
該研究題為「英國消費物價通脹的持久性:2002至2023」(Persistence in consumer prices inflation, UK: 2002 to 2023),解答的問題是英國核心通脹到底有多「頑固」。研究使用的方法相當複雜,《金融時報》的解釋沒有人會看得懂,我試再簡化為大家解析。
現在你手上有汽車、房屋、衣履3組物價通脹數據,你要找出的是其共通點,亦即在背後主宰着3組數據走勢的核心通脹。於是你就把3幅圖重疊,然後用筆在上面畫出一條曲線,務求畫出3者都有的趨勢。若果汽車和房屋的通脹相似,衣履卻不時有些獨特的波動,在2比1的情況下,你畫出來的核心通脹就會跟汽車和房屋較相像,衣履的波動就被當成噪音了。
按此邏輯,英國國家統計局的研究人員分析87種物價,用電腦程式找出其中的共同趨勢,這就是報道中那兩個數字的來源了。研究的重點不在提供另一組「較好看」的統計數字,而在提出一個其實不太有新意的觀點:波幅愈大的物價種類,其反映核心通脹的程度愈低。一個不用如此複雜統計的做法,就是把每月升得和跌得最多的部分物價剔除,只計餘下較溫和的部分。研究兜了一大圈,就是為了說明這種做法較可取而已。
至於英國量度核心通脹的傳統計法,純粹是將能源食品煙酒剔除,但有時候這些物品的波幅並非最大,因此就時有偏差,未能準確反映核心通脹了。
研究還有一個小發現:眾多物價之中,最能夠反映共同趨勢的是「餐廳與咖啡室」(Restaurants and Cafes)一項,亦即外出吃喝,比重是整體物價指數約十分之一,相當重要。研究解釋,是食肆物價既反映勞工成本,又反映食物和能源價格,相對全面。研究沒有提到的另一角度是,外出吃喝的物價從來較「頑固」:餐牌上價錢的改變相對緩慢,短則一頭半個月,長則一年半載,不似其他物價每月甚至每日都有大幅上落。
莫名其妙的是,《金融時報》報道提出自疫情以來,「餐廳與咖啡室」代表性已經大減,理由是現時這項物價通脹按年為9%,比傳統的核心通脹高出太多,並不合理。撰文的記者似乎是誤會了研究的意思了。研究指出的只是在過去20年來「餐廳與咖啡室」一項的「訊號雜音比例」(signal-to-noise ratio)最高,不等於可以直接用來當成核心通脹,也不等於到快餐店觀察一下就能看出端倪。
「老嫗能解」屬必要
這篇《金融時報》報道最大的教訓,是核心通脹計法要簡單。若果計法要用上什麼「訊號雜音比例」等的概念,連《金融時報》記者都有所誤會,社會大眾就更是不知所云了。剛才提過的什麼把最高和最低剔除,每次不同,也嫌太複雜。結果,今天最普及的核心通脹定義,依然是剔除食物能源那種。須知道核心通脹用途之一在於跟大眾溝通,藉此保持預期穩定,計法「老嫗能解」是必要條件。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優先股可救內房麼? |
上一篇: | 本土增長穩 亞洲優質債可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