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
當資訊科技顧問公司Gartner預計全球雲市場規模將在2024年大幅增長至7245.6億美元、按年升21.3%之時,人們大多會因為Amazon屬於綜合科技企業,忽略了它在當中的角色。消費者對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和元宇宙(Metaverse)傾心嚮往,令支援它們的軟件即服務(S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需求急增,Amazon DynamoDB作為SaaS,可讓企業在沒有SQL數據庫的情況下儲存與提取數據;至於雲端業務AWS的EC2、S3、RDS,都是有名的IaaS,這令任何渴望長期增長的投資者時刻關注Amazon最新發展。本周Amazon推出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用家產品評價摘錄,再次引起投資者關注,也是筆者分析Amazon好時機。
掃描手掌即可認證支付
作為獨當一面的公司,Amazon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從不理會他人目光,堅持走長遠、可能崎嶇、但「正確」的道路。
「正確」是什麼確實因人而異,但對Amazon來說,就是短期不討人喜歡(甚至「犯本」),惟長遠可以拋離任何對手的方法。
該公司總是不首先想如何在產品層面完勝對手,而是針對宏觀戰略層面,例如搞智慧(配合大數據、AI)廣告時,它會先考慮自身SaaS的競爭力。得益於行政總裁賈西(Andy Jassy)在2003至2021年間領導AWS的長期雲專業知識,公司戰略是在雲市場中不斷擴大機遇:強勁的生成式AI需求吸引新客戶使用AWS。
此外,及早部署資本投放和華府在科技領域上遏制中國,也不經意地幫了Amazon一把;Nvidia(輝達)為其定制AI晶片Trainium和Inferentia,是性價比超高的GPU,同時為多種應用場景提供廣泛的AI功能。如此一來,在強大的SaaS支援下,其客戶流量、銷售與客戶體驗(帶來高忠誠度),自然使它的廣告事業較其他FANG理想。就算消費類企業的廣告投放減少,Amazon廣告擁有更多語言模型和生成式AI支援,以及來自電商海量分析數據,想必前景比Google更佳。
至於支付系統定制方面,當Apple選擇以閉環系統管理Apple Pay,使人們需要課金買Apple硬件才可使用其支付系統,Amazon已在積極研究一勞永逸的無機支付方法。今年底之前,美國500多家Whole Foods商店中將加入一項名為Amazon One的服務,客戶只要提前註冊,便能透過在設備上掃描手掌完成付款。相關服務亦覆蓋Amazon的生鮮雜貨店、一些Panera餐廳、部分機場零售商、體育場和音樂會場地,以及一些星巴克門店。
打造完整身份提供商
另一方面,Amazon正在為其Amazon One手掌掃描技術添加年齡驗證,允許客戶揮手就能購買酒類飲品,毋須出示身份證件,這項新功能將在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Colorado Rockies的主場Coors Field率先試用。
Amazon One讓用戶能夠透過手掌作為生物識別,以此進入某些場所並進行支付。加入Amazon One的用戶可以在網站上傳身份證件正背面照片(例如駕照)和自拍照來添加年齡驗證,註冊後顧客只需把手掌懸空在Amazon One設備上,調酒師就可憑屏幕上看到「21+」(年滿21歲)及顧客上傳的自拍照,確認顧客合乎買酒年齡,之後客人再揮動手掌便能進行支付,從此與先掏錢包、再拿身份證、最後用手機支付的落後操作說再見。
與Google和Apple不同,Amazon在製造移動設備和操作系統方面並不成功,背後是因為它「在下一步很大的棋」:着力使Amazon One成為一個完整的身份提供商,一種可以與幾乎任何其他東西(最終包括健康紀錄)綁定的通用數字萬能金鎖匙。有了Amazon One,你以後就不需要手機、信用卡、身份證,甚至戴上太陽眼鏡敷着面膜,都可以完成一切需要身份認證的交易。Amazon具備耐性,也有資源,Amazon One要成功,幾乎只是時間問題。
客戶放首位 保數據安全
為確保數據安全,Amazon從兩方面着手。首先,該公司以格式傳輸手部掃描的編碼,其次,它使用了與Amazon本身保護用戶數據和信用卡訊息相同的系統。
更可貴的是,該公司一直貫徹顧客至上原則,例如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在2017年致股東信中指出,昨天的驚喜很快會變成今天覺得平平無奇,這便是客戶期望不斷增長的本質,公司生存目的就是要令人們看到Amazon解決問題的方法。
相似地,Andy Jassy在re:Invent 2020主題演講中也談到保持領先於快速變化業務環境和客戶需求的必要性,他表示,速度在業務每個階段及各種規模的公司都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並非預先注定的。「速度是一種選擇。你可以做出這樣的選擇。你必須建立一種具有緊迫感的文化。」因為總是把客戶放在第一位,包括將客戶數據安全看成自家最大責任,Amazon成為唯一一家既適合做無裝置身份認證並獲客戶充分信任(可用Meta的客戶信任度作對比),也有財力和遠景的科技公司。
從上述討論可見,Amazon作為一間零售為本的公司,業務範圍涵蓋百業,不惜工本投放於包括手掌認證、大語言模型和生成式AI等人工智能科技,正因為他們具有無限耐性,憑藉來自股東及自身企業模型(科技類、自由現金流因成本早期已沉澱而急速上升)的容錯力,使它能夠成為科網企業中的最終王者。因為Amazon投資於新能源汽車公司Rivian所遇到的重大挫折(其所持的1.58億股、17%的Rivian權益,在投資期間錄得90億美元虧損),使公司的底數(bottom line,集團期內利潤)沒有太大意義。而Amazon除了令人興奮的科技突破如Amazon One之外,它的固有投資亮點雲端AWS和數碼廣告板塊的發展又是如何?下集再談。
作者為博士、財務總監、專業投資者協會專家顧問、CFA、FCPA、FHKIoD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