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
去年加密市場崩潰時,大多數人仍努力弄清楚加密投資的運作。加密農業收益、DeFi貸款甚至基本區塊鏈和智能合約仍超出外行人掌握範圍。現今加密市場已穩定下來,Sam Bankman-Fried等壞蛋已入獄,也許是時候詳細理解加密投資運作方式並為下一次牛市做好準備。
區塊鏈1.0—比特幣
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2008年創造比特幣的一大動力是金融危機!他推測導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是傳統金融市場世界對整個金融體系的信用風險誤解和錯誤定價,比特幣的創世原區塊(第一塊無資料的區塊)還提到了當時的銀行救助計劃。這些誤解是當今金融基礎設施中最關鍵的風險管理部分,帶來更穩定、更安全的金融體系。
舉例來說,在以太坊(Ethereum)區塊鏈上,過去幾年出現了無許可金融協議的爆炸式增長,其中大部分都迎合了借貸行業。這些市場已經發展成為「去中心化金融」,廣泛稱為DeFi。然而,貸款平台方程式個別不一樣。此外,不同貸款產品有許多看似無關的風險/回報概況,單獨比較它們利率像比較橙和蘋果。
DeFi是毋須許可的區塊鏈基礎設施上運行的新一代開放式金融應用程序。DeFi應用中的鎖定資產整體價值在2022年頭三季從4億美元增加到96億美元,其顯著增長與受歡迎程度相匹配。儘管訊息系統管理人員認識到區塊鏈技術的新穎性和潛在意義,對DeFi的理論實證卻很少。
比特幣重要底層技術是區塊鏈,本質上是去中心化的數據庫。簡單理解,區塊鏈將原來中心化、傳統機構的「賬本」分布在全球所有參與節點(用戶)上,每個節點都扮演着記賬的角色。比特幣網絡動態能調整打包區塊的速度,平均每10分鐘就有新的交易區塊附加到總賬上,塑造所謂的「區塊鏈」。區塊鏈包含自比特幣系統啟動以來所有歷史交易紀錄。截至2022年6月1日,共打包近68萬個區塊,總大小約348GB。比特幣有三個主要技術:工作量證明、最長鏈原則和減半周期。
工作量證明:每個比特幣節點必須根據規則進行哈希計算(即hashing或加密),以獲得生成新區塊的許可。每塊的生成都需要通過多次嘗試強制計算才能解決的數學問題。最新區塊生成後,礦工將獲得挖礦獎勵。
區塊鏈2.0—智能合約
最長鏈原則:結合工作量證明,最長鏈代表消耗算力最多的鏈。在任何時刻,最長鏈是最後被大家接受的紀錄。這原則保證區塊鏈的安全性,任何人想篡改區塊鏈都需要佔據一半以上的計算資源,否則其他用戶將使用更充實的算力計算出未受影響的鏈。
減半周期:根據比特幣原代碼,大約每210000區塊(每四年),礦工獎勵會減半,影響供求和價格。
智能合約運行在去中心化網絡上,基於編程語言不可篡改。傳統合同需受信任第三者來完成,過程運行集中,導致長執行時間和額外開銷。智能合約用計算機程序編寫條款,並在預定情況出現時自動執行。結合區塊鏈技術,智能合約可在去中心化網絡中存儲、更新和復製,從而實現點對點交易,割除中間人。
智能合約有很多使用場景,比如Blockcerts(以太坊運行)是Learning Machine和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建立的開放平台,用於創建和驗證區塊鏈學歷證書。學術成績單和畢業文憑可保存區塊鏈上,提供不可篡改的歷史紀錄。學生的學業紀錄將永遠存儲區塊鏈上,未來僱主可即時驗證。
以太坊:一種區塊鏈協議,有幾個獨立不互交網絡。開發、測試或公開以太坊用例時,可在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網絡。用戶可開發自己私人網絡,也可訪問公共主網,處理真銀實錢交易。除主網外,另有公共測試網例如Ropsten,可測試部署前的智能合約。合約使用圖靈完備(可在任何計算機環境下運行)的Solidity語言操作,保證每次調用紀錄不可篡改。
篇幅有限,下會再談「區塊鏈3.0—去中心化金融」。(二之一)
作者為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講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比特幣另隻腳 |
上一篇: | 中港股市短期動力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