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日
適逢上周佛誕長假期,筆者前往深圳前海、南沙、中山、珠海、澳門等了解大灣區發展情況,除參觀個別機構外,更與領導及相關人員見面,從中窺視大灣區未來發展及定位,港人和香港企業如何參與這項大計劃?
首站參觀深圳前海「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展覽」,現時深圳無論在GDP、科技及各項社會發展等均勝過香港,令筆者非常驚訝,唯有金融國際化比不上香港。
目前香港有10所大學於大灣區設立分校,隨着港澳逐漸融入大灣區,必然有助發揮官產學研效果及效率,展覽會最後兩張圖片竟然寫道:「有力有效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足見中美摩擦已不斷升級,連展覽會也提醒到場國內外人此乃鐵一般事實,深圳必須帶頭立即應對。
從過去美國總統特朗普年代延展至拜登主政,美國不斷加深和擴闊圍堵中國,拜登亦曾擔任兩屆副總統,故於人事、各項細節安排及執行等均巨細無遺,可謂無孔不入、無所不用其極!雖然中國多次強調不欲當「全球第一」,但中美博弈早已不能逆轉,更愈演愈烈,香港金融市場及經濟首當其衝。
全球供應鏈盼去中國化
最鮮明事件乃美日印等14國上周於美國底特律舉行的「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貿易部長會議,就強化供應鏈的協議達成共識。在較早時候的日本廣島G7峰會,美國原要求會後發表與中國「脫鈎」之聲明,後因盟友反對而改用「去風險化」代替,只要求各國對中國作出風險管理。
無論脫鈎或去風險化等字眼,筆者覺得其意義相同,美國更明確、直接、強硬地表述自身意圖,其他國家則有所保留,惟結果、方向和行動等皆如出一轍。這協議最終目的是為減少依賴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地位與角色,須知中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及出口國,早已雄據供應鏈最重要位置,可見去中國化乃此協議最終目標。
近期環球政經大幅影響進出口業,本港早前公布4月份相關數據,除入口連續下跌10個月外,出口貨值亦連續12個月倒退,輸往亞洲的整體貨值減少13.3%,當中馬來西亞下挫26.4%。主要源於美國對中國出口貨品徵收關稅,認為中國不再屬於新興市場,其他亞洲國家則免稅,導致眾多中國企業大舉遷往東南亞設廠,成為首階段去中國化。
歐美地區中,尤以美國跌幅最大,挫19.9%。鑑於德國連續兩季錄得經濟負增長,已確定進入技術性衰退,倘若未來美國真的出現經濟衰退或放緩,需求必定更疲弱,中國經濟增長只能依靠內需及基建。相信次階段不僅在全球供應鏈中進一步去中國化,同時限制G7認為較敏感或中國超越其技術之供應鏈,並欲尋找別國替代。
另一方面,且看近期港交所(00388)股價走勢,港股反覆下跌,低成交量屢見不鮮,從4月至今共有8隻IPO上市,其中7隻跌破招股價,首季規模最大的白酒股IPO亦不能幸免,整體股市回暖需時。因此近期不少外資銀行(尤其是投資銀行)收縮其中國部門,造成外資「易走、難留」惡劣形勢。
現時不少外資持有大量新經濟股,面對中美角力不斷升級,外資全數或大部分減持,筆者早前曾在本欄指出,中國散戶以QDII投資納指對沖中國科技股,同時對沖人民幣下跌風險,預料相關股份沽售壓力仍大。
多月來恒指在20000點附近爭持,現時向下推進,各界紛紛預測相關跌幅。內地早前為穩定中港股市而推出「中特估」主題,投資者欣然接受,既不受外資因中美博弈升級等而撤資或套利影響,許多中特估屬增長穩定、高派息率、低估值和風險較低等類別,故吸引長期投資者,惟必須留意殘股依然可以繼續下跌。
新經濟股短線仍添壓
近期不少新經濟股陸續公布業績,一般較預期理想,外資大股東卻趁好消息減持,證明大戶對中國復常之機虎視眈眈,新經濟股各自面對眾多問題,各位不妨參考下列子︰
1.美團(03690)上周四(5月25日)收市後公布業績,周一(5月29日)股價居然插水8%,其大股東之一騰訊(00700)早前以派發美團股份作為股息,美團股份供應量仍不少;
2.若阿里巴巴(09988)在目前投資環境分拆旗下業務上市,預期成功機會不大,早前投資者對雲業務分拆模式感到困惑,日本軟銀續大手減持,在阿里的持股比例降至3.8%,成為唯一優點;
3.股神畢非德減持比亞迪(01211)至單位數,減緩其股價負面影響,近月來股價逐漸穩定下來;
4.騰訊大股東減持意欲仍大,為其股價增添短期壓力。
中美博弈持續纏繞,除非宏觀因素有所改變,如美國6月份加息後暫停上調利率、美滙回軟、美國地區性銀行問題獲得解決,以及中國經濟有機會繼續復甦等。
中國政府亦為應對這些挑戰推出相關政策,如減稅支持先進企業和民營企業、中央與地方政府發債支持和增加投資等刺激經濟,可惜市場在熊市下不太理會這些利好消息。
近期美滙從今年低位100.8反彈至104.516,逼近高位105.8,並拖累人民幣回落,日圓兌美元則從141回升至139.7,反映日本股市受惠「日特估」及畢非德增持,吸引資金流入日股和支撐日圓。
現時中國處理通脹、共同富裕、糧食及供應鏈等問題較佳,紓緩貧富懸殊問題也優於別國,其他國家的通脹在去中國化後必定上升,民怨隨之亦步亦趨。除非科技發展協助提升中長期效益,若不,全球勢必面臨更嚴峻挑戰。
回顧東驥模擬組合,截至今年5月30日一周下跌1.27%,年初至今表現為-4.06%,成立至今累計升幅達770.51%,平均年化回報為8.59%。
聲明︰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證券。作者所屬東驥旗下基金及客戶組合則持有港交所、美團、阿里巴巴、比亞迪及騰訊,並有可能出售上述公司的股份。
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掌握斜槓分身術 毋懼分身乏術 |
上一篇: | 潛藏現象背後的自然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