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日
隨着中國扭轉「零感染」政策,市場再次預測其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將會轉強,而美國國庫債券亦大幅上升,可見去年兩大不利因素在2023年初都變成向好。正因如此,雖然許多新興市場債券投資者在2022年遵循「先沽售再發問」的慣常做法,但隨着踏入2023年,投資者開始重返該資產類別,並把配置佔比調高至市場中性。然而,隨着時間過去,投資者目前或重新採取「觀望」態度,因為在美國發生的事情似乎令新興市場債券受困。
目前息差反映最壞情景
雖然新興市場債券在今年初上升,但其後已見回吐,該市場的息差目前反映最壞情景。不過,新興市場債券的基本因素繼續走強,發展依然正面。
技術因素方面,發行人意識到發債成本極高,因此未贖回的新興市場債券數量持續減少。2022年的淨發行量為負2300億美元,年初至今的淨發行量為負660億美元。去年,有投資者擔心發行人無法進入國際市場,可能導致違約率飆升。但實際上,發行人已成功在當地債券市場發債,這意味市場加強了深度,令資產與負債之間沒有出現錯配。
隨着時間推移,我們認為不確定性有可能繼續存在,投資者在等待聯儲局下一步行動之際,將繼續處於這種「觀望」狀態。然而,假如留意到出現息差的領域,我們認為投資者的等待將會得到補償,而且由於存續期容易管理,目前重點在於避免違約。
正如我們在已發展市場所見,通脹持續在新興市場造成大量不確定性及波幅。不過有趣的是,假如比較新興市場與已發展市場歷來的通脹,如今是自1999年以來首次出現已發展市場通脹高於新興市場的情況。新興市場央行在推行緊縮政策時更加進取,部分央行早於聯儲局採取行動。我們亦發現新興市場提供正實際利率,這點對於打算投資當地市場債券的國際投資者非常吸引。此外,假如美元走弱,投資者亦能從外滙變動中獲利。
通脹問題較已發展國家小
目前多個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預期似乎已經見頂,假如這些國家的央行選擇早於聯儲局開始減息,我們會感到詫異;但倘若新興市場通脹預期保持穩定或開始回落,新興市場央行將有更大空間刺激經濟。這意味新興市場不僅關乎增長走勢,亦與通脹走勢相關。
就潛在經濟衰退而言,我們不知道經濟將出現深度衰退抑或溫和衰退。然而,由於投資者目前對投資於新興市場債券等他們視為「較高風險」的資產類別感到不安,我們得以調高信貸質素,去吸引息差投資於基本因素強勁的投資級別信貸,這些公司有更大機會駕馭經濟衰退。
一如以往,我們強調投資者必須意識到新興市場國家各有不同,投資範圍相當多元化。因此,在投資新興市場債券時,審慎篩選仍然至關重要。
增亞洲持倉 削中東投資
近期調整方面,我們增加對亞洲的持倉,主要是中國以外的持倉,尤其是泰國、新加坡、香港及澳門。由於亞洲佔參考基準(主要由投資級別債券組成)的40%,許多投資者往往在亞洲市場持貨較少。
為增加對亞洲的持倉,我們減少了對中東的配置。中東地區去年表現理想,這是由於油價強勁及流動性理想,當地人購買大量債券,但同時令其估值開始變得昂貴,因此我們已鎖定部分利潤,尤其是在石油及天然氣行業。
此外,我們已重點持有拉丁美洲一段時間,雖然不斷變化的政局使我們屢次轉移對該地區的持倉,但該市場的估值仍然吸引。
作者為木星資產管理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經理,擁有近20年新興市場投資管理經驗。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投資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滬深港通上日成交統計 |
上一篇: | 箭牌營收轉強 目標價睇升四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