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
最近看到一篇舊文,是寫於Facebook首次公開募股(IPO)之際,即2012年初,至今有逾10年歷史;此其時,不少分析喜歡把Facebook與Google比較,指出在2011年,Facebook擁有37億美元營收與1億美元利潤,較Google於2004年上市時分別高出近2倍和9倍。
之後假設Facebook上市後的十年繼續高速增長,至規模堪比當時營收和利潤近400億和100億美元的Google,這意味着Facebook的複合成長率約達26%,是大公司中十分罕見的狀況。
幸存者偏差促使被高估
當時Google市值約1900億美元,Facebook市值約1000億美元,即是說假使Facebook盈利成功增長99倍至100億美元,估值與同樣規模時的Google接近,Facebook的市值增長會少於1倍,10年計每年僅有6.8%的回報,因此,上市高昂的估值,限制了升值潛力。
有上述想法很正常,畢竟2011年底Facebook每月活躍用戶已達8.5億,按年增加近2.4億,若保持該增速,10年內Facebook活躍用戶便超過全球人口數,換言之,Facebook上市後的用戶滲透放緩是「板上釘釘」,增長放緩,加上高昂的估值,回報期望自然不能高。
事實是,經過多年的風風雨雨,已改名為Meta的Facebook最新市值約6300億美元,遠遠高於合理預期的1900億美元,這有什麼啟示?
第一,這是幸存者偏差,一將功成萬骨枯,Facebook大幅增值的背後,有無數的巨星隕落;第二,在幸存者屬少數的基礎上,市場會低估成功的增長股,於持續的高增長面前,眼下所謂的高估值,可忽略不計,100倍市盈率便100倍吧;第三,在失敗者屬多數的事實上,有很多增長股被高估。
啟示二的例子明顯是Facebook、亞馬遜、特斯拉等名成利就的重磅科技股。啟示三的例子則是眾多的「契媽」發夢股,詳情請看敝欄一年前文章〈伍德一將功成萬股喪〉;簡言之,到目前為止,「連登契媽」伍德的光輝主要局限在特斯拉身上。
無穩定現金流便難以估值
當然,眾多發夢股中會有三數隻成為真正的明星股,問題是你不容易知道是哪一隻,十年前史丹福商學院教授Charles Lee分析Facebook時已指出,要預測這類公司未來的現金流量極其困難,一旦預測超出兩、三年之後,只會感到如五里霧中。
這便是股神畢非德不買科技股的原因,因為無穩定的現金流預測,估值亦不知從何說起。上述舊文章指出,一片平穩高成長曲線的偶然微幅凹陷,都可能掀起估值的驚濤駭浪,因為對於發展迅速的公司來說,今日的股價幾乎都是長期收益的投射。
只是作者很難估到,Facebook經過兩三次成長曲線的凹陷仍挺過來,市值續有6300億美元,其中有些凹陷使公司改轅易轍,有些凹陷則要大幅裁員;不過,該文亦預言,如同聖彼得堡悖論具有隨時終結遊戲的特性,即使Facebook成長亮眼,還是有瞬間自由落體的可能。聖彼得堡悖論是什麼東東,與增長股有什麼關係?Stay tuned!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