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
「中特估」概念亢奮一陣後,近日迅速降溫,內地經濟復甦未如預期是原因之一,但無論國企股如何正名、重塑概念,最終還是要看市場、睇生意,有重大國策支持自然是爭勝條件。在當前形勢下,中長線最值得看好的是新舊基建股,不妨逢低收集。
價值隨消息起舞
「中特估」橫空出世,最先是由中證監主席易會滿提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大意是在中國國情下,央企及各行業重點國企應該自有一套中國特色資本市場估值體系。字面上看,「中特估」就如說「股票估值」,沒有高低之分,但放在當前語境,卻變為「中國股票的應有估值」,而目前來說遠低於理想水平。
至於具體是什麼水平才有中國特色,其實十分模糊,並不清楚。當然,股票概念通常矇矓才是美,太具體反而不夠吸引。例如昨日傳出由上海證券交易所主辦、明天(17日)召開的「滬市金融業專題座談會」,主題為「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中促進金融業估值提升和高質量發展」,消息一出,內銀、內險和券商股等中資金融股便應聲炒起。
總之「提高」就是好!講好股票故事從來都是資本市場的基本運作模式,毋須大驚小怪。到底「中特估」幾低才算低?幾高才算高?那是後話。不過,估值又確是個具體概念,例如市盈率、市賬率,是實數,而且是通過比較來形成高或低的評價,可以是中資企業跟外國公司比較,中資股之間亦能夠作比較,甚至是整體H股同A股、又或者同一間公司的AH股比較。對投資者來說,這些已標準化的估值比率絕對含糊不得,否則揀股時便無以為據。
說到底,要建立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問題源於官方也覺得央企及大型國企估值相對低,不利壯大資本市場為國効力。這個看法應該來自於中外行業股份的比較,又或者以內地慣用的每股資產淨值為參考。
國企估值較低,以往主要因為是公營企業,投資者擔心效率較低,不如私人企業般追求盈利,但隨着國企股份制改革及上市,效率已不再是核心問題,反而國家政策及對國企的行政命令成為核心風險,如早年要求電訊行業提速降費,以及內銀不時要「讓利撐經濟」等。雖說西方國家也會藉加稅等方式影響市場運作,但以行政方式干預則較少,而這一重風險正正是外資眼中國企股需較大折讓的原因。再者,中美角力加劇,中資尤其國企股成為美方的眼中釘,估值又添壓力。
不限於被動概念
「中特估」概念已然形成,雖不太清晰,但作為號召投資的方式,目前來看算成功,起碼多了些炒味。而「中特估」也不是被動概念,口講的同時,官方也推動國企藉提高派息比率、股份回購等方式提高股份價值,吸引投資者。
以中長線眼光來看,各板塊中,國策力撐的新舊基建最值得看好,可候低吸納。屬新基建的電訊類可揀中移動(00941)和中興通訊(00763),內地5G、雲服務以至AI發展都是主要增長動力;舊基建則選中鐵建(01186)及中車(01766),始終搞基建仍是催谷經濟的主要手段。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遠海能調整到價博反彈 |
上一篇: | 儲局倘停加息 利淡美元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