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
今年中港股票的表現不一,其中最主要的分野是源自「中特估」佔基金持貨比例之高低。「中特估」全稱「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該概念是由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於去年11月提出,要求討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需深刻認識中國的市場體制機制,深入研究成熟市場估值理論的適用場景,簡而言之是「國企股估值偏低,需要被重估」。
執筆之時,一份關於參加「發現央企投資價值促進央企估值回歸」業務交流會暨國新央企股東回報ETF宣介會的邀請函在市場上流傳,其中交易所更派代表參加會議,進一步點燃市場情緒。作為投資者,我們下一個關鍵問題是「行情究竟會什麼時候走完呢」?
在嘗試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探索這次國企估值重估的背後邏輯,是否真的單純因為監管機構喊話便成?我們認為中特估的出現是有其確實支撐因素:
第一,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宏觀環境不明朗,加上內地利率走低,變相提升了高股息股票的吸引力。
第二,中特估涵蓋的股票大部分處於行業壟斷地位,能夠給予穩定業績和分紅。當國資委提出國企要訂立財務指標方面的要求,特別是股東回報率(ROE),也意味着經營效率會繼續提高,業績進一步改善,令估值上升。
第三,當前國企大部分估值確實偏低,港股中央企貢獻了近70%利潤,但市值僅佔41%。
第四,國企有機會進行資本運作,尤其是實現股權激勵,對短期經營業績有支持作用。
其次,我們應嘗試理解為何國家要發動是次重估。財政部和社保基金是中特估股份的主要持有人,其次是保險公司的資金。當中特估股份的股價上漲,相信可以有效地修補財政部和社保基金的資產負債表。
倘國企掀配股潮 重估近尾聲
至於這次中特估行情什麼時候結束,沒有人能夠說得準,但是觀乎市場大部分基金持有的比例還不高,而且零售投資者的參與度也一般,而接着我們應該會陸續看到市場上出現相關概念的ETF及基金產品出台,有機會進一步帶來更多資金流入。一旦我們看到國企開始供股、配股頻現,這可能反映了這次的重估應該接近尾聲,屆時便要小心,要有隨時下車的準備。
作者為博立聯合創辦人、基金經理、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國自主品牌電動車傲視全球 |
上一篇: | Nordson高精密專利經營往績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