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
美國銀行業危機尚未解除,內地近日公布的宏觀數據亦欠理想,加上俄烏戰事仍處於拉鋸狀態,疫情退卻後環球經濟的復甦路並不平坦。美國加息正步向終結,中國方面有必要再加推各類促進增長的政策,為經濟復甦注入新動力。
今年初,內地疫情經過一輪大爆發後,成功建立起全民免疫屏障。雖然近期疫情出現反覆,但已視作如感冒般的普通呼吸道疾病,居民出行不再受限,對消費活動亦未再帶來明顯影響。
歐美經濟弱 出口仍不振
疫情已過,惟中國面對的難題依然不少,尤其是中美關係方面,美國打壓中國發展的決心未變。除限制美國企業向中國科技領域進行投資外,亦要求盟友跟隨,迫使內地在各核心領域,全面走向自給自足。
美國的打壓,令中國不得不加快科技領域的國產化替代,包括台灣及南韓電子企業首當其衝。今年首季,台積電純利按年增2.1%至2069億元新台幣,按季則減少30%。三星電子此前公布的初步財報顯示,今年首季營業利益預計暴跌96%,創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環球市場尚未全面復甦,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低迷,繼續拖累電子企業發展。更重要的是,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台灣及南韓,已得不到中國的信心,所以只要國內有替代供應的產品,訂單已不太可能再流向台積電及三星。
ChatGPT概念此前一度熱炒,市場憧憬人工智能(AI)有望為手機等電子產品帶來新機遇。不過,各大品牌至今仍未推出令人矚目的產品,下半年能否出現扭轉仍待觀察,暫時不宜抱有太大期望。
剛結束的「五一」假期,內地出行人次及消費金額已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可是,目前經濟最大的困擾仍來自出口市場。歐美經濟存在較大隱憂,加上美國刻意在政策上對中國進行打壓,令內地出口受阻。
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只能繼續透過擴大內需並增加基建投資,以推動內地市場的增長。各地修橋補路的工作未停,大城市已建設得七七八八,今年官方將重點投向農村和各類新區的建設。
內銀基建股調整後可低吸
單靠「內循環」撐經濟仍有難度。中國或需要繼續開拓其他新興市場,國內貨幣政策無疑要進一步放鬆,而針對內需的補貼亦不能停。可以預期,在外圍的壓力下,全面拚經濟將成為下半年的首要任務。
上半年,市場一度熱炒基建股,以及大型中字頭國企,近日此類股份雖然出現回吐,按目前看來,政策依然利好此類股份,尤其是估值便宜的銀行及基建股,調整過後吸引力更佳,值得趁低吸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美瀕臨硬着陸 股債雙殺勿沾手 |
上一篇: | 熱錢隨經濟轉向 資源股急速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