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日
4月1日那天,我在嵐山的溫泉酒店退房時,想起前兩天的傍晚途經「御髮神社」前的池塘,因見太多人在圍觀打卡而沒有停步欣賞的那樹櫻花,遂決定在離開嵐山前,先去那裏看看。
才不過兩天的時間,御髮神社池塘邊的櫻花已落掉了三分二。風華盛世時,前來沾光的人絡繹不絕;巔峰一過,觀光客們馬上變回不相干的路人甲乙丙丁。跟前沒有人的櫻花,倒是落得清靜,悠然自在地隨風飄落到水面,盪漾而去。
中午時分,風和日麗。我小病未癒,打算曬曬太陽,便一直順路往前走。走着走着就來到了「小倉山二尊院」,二尊院的門外寫着「櫻開花中」,但見內裏只有寥寥數人,正合我意。
購票入場,從正門一直延伸的參道兩旁以楓樹居多,中間夾雜了春日爛漫的櫻樹。不過,暖春的櫻花已差不多開完了,此刻只有參道盡頭那棵最大的,仍有一半的櫻花在樹上。這裏以小倉山為背景,佔地廣闊。沿着石級登上山坡上的正殿,正殿前的粉紅枝垂櫻倒是風華正茂美不勝收。
在正殿的木台階上,坐了好些看上去是在參拜佛像後稍作休息的人。寺廟的介紹資料說,「二尊院」來源於其兩尊重要的立像: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釋迦如來將死於今生的人送到來世,阿彌陀如來則歡迎他們進入淨土,所以才在寺廟豎立了這兩尊雕像。
我對佛教和歷史都沒有研究,但就很喜歡那裏寂靜的氛圍,遂脫鞋走上木台階上坐下來,學人閉目養神一下。在寂靜之中,我聽到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錯過的聲音:風聲、樹搖、鳥鳴、水流、人氣。這許多的聲音,都是大自然透過寂靜才能傳遞給我們的。
離開正殿,我原路走下石級,回到參道。忽聞前面一陣喧嘩,抬頭只見三名大漢在最大的那棵櫻樹下互相拍照,其中一位不停地伸手抓住樹枝搖動,製造人為的櫻吹雪。
我在疫情前曾經寫過一篇「櫻催說」,今次的「犯案者」不是來自國內的大媽,而是說英語的洋人。聽不清楚他們的英語是什麼口音,就像洋人不大懂區分亞洲人一樣,我也不大懂區分洋人是來自哪個國家。
在快要刷身而過時,想必是因為我的臉如實地反映了內心的憤怒和厭惡,其中一位大漢對同伴說:「that's enough, let's go」。他們其實樣子不錯,看上去也只是三、四十歲的年齡。
世人總是為別人貼上諸如種族、年齡的各類標籤,卻忽略了最基本的一點:人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質素都不一樣。教養好不好跟本身是華人還是洋人沒有關係,至於職場上的執行力和判斷力嘛,就更加不關年齡的事。不同意嗎?請先到小倉山腳下的二尊院領略一下寂靜吧。
http://www.facebook.com/IPOqueen.PamelaChung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