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在20年前,Google始創人之一佩奇(Larry Page)預言:「人工智能是Google的終極版,這終極版的搜尋器將明白互聯網上的所有事情,它亦能明白以及傳遞你所想的任何事。(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ould be the ultimate version of Google. The ultimate search engine that would understand everything on the web. It would understand exactly what you wanted, and it would give you the right thing.)」
「威脅論」言之過早
有關人工智能「破壞性」的預言一直大有市場。理論物理學大師霍金就警告說:「人工智能的完全發展將是人類的終結。(The development of fu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spell the end of the human race.)」;馬斯克也有相似預警:「人工智能是我們存在的最大威脅。(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our biggest existential threat.)」
到底人工智能對我們有多大威脅?
佩奇在20年前作出上述預言時還指出:「我們距離這預言還有很遠。(We're nowhere near doing that now.)」其實,即使在20年後的今日,人工智能佔總體資本支出仍然只是極少數。
早前我曾經在本欄指出,根據國際機械人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資料,即使是全球機械人比率最高的南韓,當地工業的機械人和工人比率仍然只有1︰10,其他工業大國如中、日、美、歐等的比率更是在1︰25和1︰40之間。可見各地使用人工智能或自動化系統方面仍然有很大進步空間。
《經濟學人》早前一篇報道亦引述了另一組數據:「全球各地的工業用機械人支出只佔資本支出不到1%,比我們平均花費在性玩具的比率要更少!」
接受AI程度有別
史丹福大學學者最近發表了一份有關人工智能的年度報告「AI Index Report 2023」(https://aiindex.stanford.edu/report/),當中提到近年各國有關人工智能的工作數量雖然仍在增加,但是這些工作仍然只佔所有工作的一個極小百分比(比率最高的美國亦僅2%)【表1】,而且這類工作近年的增長已經有所放緩。
這份有關人工智能的年度報告,另一點都值得一提,就是各國人民對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原來大有不同。令不少人感到意外的是,在科技較先進和經濟水平較高的國家,人民對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卻普遍較低,例如南韓僅約六成受訪者表示認同「人工智能利多於弊」,日本則只有約四成,英國和美國更不到四成;相反,其他中低收入地區國家的人民,對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反而更高,中國就有接近八成(78%)民眾認同「人工智能利多於弊」,印度亦有大約七成【表2】。
這是由於發達地區的人工智能工種本身已經到了瓶頸,還是因為落後地區的人民比較不在意對私隱的保護?我沒有答案。
不過,在中短期而言,在亞洲地區裏人工智能相關的工作增長應該更高。事實上,在報告中就提到,香港的「相對人工智能招聘指數」(Relative AI Hiring Index,屬一個量度人工智能相關工作增長率的指標)是全球最高。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聯儲局權力太大須全面改革 |
上一篇: | 儲蓄保險鎖定紅利 助資產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