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22日

李明正 理財方略

從法國大罷工看海外退休部署

法國由今年1月中開始,全國至今經歷大大小小的「反退休金改革」罷工,主要是針對政府把法定退休年齡從62歲推遲到64歲,變相需要多工作兩年才獲發放退休金。

是次大罷工固然涉及落實政策的程序,但除了「強行闖關」之外,實質的經濟及人口結構問題更值得我們借鑑參考。

人口老化、政府財政赤字,是全球大部分國家及地區正面對的問題。以法國為例,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INSEE)數據顯示,在2004年時,每一名退休人士,平均由兩個納稅人供養;到了現在,根據去年法國退休金指導委員會的年度報告,退休與供養人數比例降至1:1.7。

對於年輕人而言,這意味需承擔更多支持上一代退休的責任,同時面對自己退休金將愈收愈少、愈收愈遲的「不公平」未來。

歐美稅重 影響華人理財觀

除了法國,強如美國的經濟大國,退休金制度的存續同樣嚴峻。作為退休保障第一支柱的「老年、遺屬及殘疾保險」(Old Age, Survivors, Disability Insurance或OASDI)公共年金方案,自1935年成立,從2021年開始每年錄得經營虧損,按現時的人口、經濟及稅收預期推算,儲備只能維持到2032年。如果是以享受政府福利的角度考慮移民或移居,現實可能會令人失望,對於計劃在海外退休的人士,在財務部署上亦宜及早打算。

歐美國家大多稅收偏重,筆者認識很多移居外地的朋友,普遍都對當地人缺乏儲蓄的觀念感到非常意外。華人理財習慣相對保守,重視儲蓄,但西方人卻認為政府稅收已經繁重,稅後收入(Take home pay)應該盡量用在生活上,退休問題理應由政府解決。以英國為例,根據英倫銀行2023年的最新儲蓄報告,當地平均家庭儲蓄率低於10%,更有三成人戶口少於1000英鎊。

這種「退休靠政府」價值觀並沒有對錯,只是在對應經濟稅收結構下的產物,問題是長壽、低出生率、勞動力下降,令各地政府面臨不能兌現的承諾。移居到這些國家/地方後,或多或少理財觀都會受到影響,更甚是在當地受教育、「融入當地」的下一代,個人的退休規劃除了不能依靠政府,也不要指望「養兒防老」,必要時更可能要兼顧子女,真正做到「養兒一百歲」。

對於愈接近退休年齡的朋友,愈需要準備額外的被動收入來源。筆者在較早前的文章曾表示,單靠單一工資收入,在重稅國家是很難儲蓄,因為稅後加薪的幅度往往追不上通脹。

籌劃被動收入 善用政策優惠

在建構被動收入的組合時,可以因應國家不同投資工具的稅收差異,靈活調配資金,同時善用各項有稅務優惠的政策工具,這樣才算是真正「融入」當地生活;切忌一成不變,沿用在香港的固有理財方式。

除此之外,被動收入亦可以讓退休人士不受地域所限,以簽證或旅居方式選擇在其他地方退休,這都是單靠政府養老所不能做到的。現時有不少國家都有簽證針對退休人士,只需證明有穩定的被動收入(非工作收入,包括投資收益、退休金等)即可申請,而且成本不高,配合物價水平及滙率規劃,讓海外退休有更多選擇,更多可能性。

作者為CFP認可財務策劃師,曾任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副主席(財務及行政)。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移民理財觀點。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